廉政文物系列故事(三):革故鼎新 自我革命

发布时间:2025-05-23 | 作者:马健 编辑:杨维 审签:沙存善 校审:杨琳 陈晓梅 | 点击量:27

       文物名称:三足圆鼎

       年代:汉代

       材质:青铜

       收藏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

       鼎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前的河南裴李岗文化就出土了早期的陶鼎,其最初的用途是一种烹饪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青铜礼器,成为中国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史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铸九鼎,成为华夏王权的最高象征。夏商周三代更替,“鼎迁”被赋予天命转移的政治合法性,这种将器物符号与政治革新结合的智慧,体现了古代“顺天应人”的变革观。《周易·杂卦》中释义“革故鼎新”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为破除旧事物、建立新秩序。在当代社会的廉政建设中,“革故鼎新”被赋予了新时代自我革命的新内涵。

       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的青铜鼎,高16厘米,口径14厘米。鼎身为圆形,三足两耳,器型饱满敦厚,表面覆盖绿色铜锈,顶部配有带钮圆形盖,钮部小巧凸起,与鼎身扣合严整,两侧各有一对方形柱状立耳,底部由三条粗壮兽蹄足支撑,线条浑厚稳健,赋予其庄重威严的气质。

       在中国古代廉政实践中,不乏“革故鼎新”的故事。《史记·循吏列传》曾记载了公仪休奉法循理、革故鼎新的廉政事迹。公仪休为鲁国宰相,在鲁穆公的支持下,通过削弱专权的“三桓”势力恢复国君权威,推行“奉法循理”的治国理念。他不仅拒绝受贿,为后世留下“拒鱼”典故,还以极端自律约束家人,甚至禁止官员经商,防止权贵垄断市场。这些举措既是对旧贵族专权的革新,又通过廉政实践树立了“不与民争利”的政治伦理,成为儒家“廉政为本”思想的早期实践。唐代《贞观政要》中,唐太宗以公仪休“拒鱼”的典故告诫臣属“视小得而大失”,这种自我革命、拒腐防变的精神对于新时代廉政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这件青铜重器,三足圆鼎不再只是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更是成为连接古今廉政文化的活态纽带。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然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着宝贵启示。我们更应当从这些珍贵文物中汲取智慧养分,让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