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物系列故事(二):斧不止则薪多
发布时间:2025-05-21 | 作者:马健 编辑:杨维 审签:沙存善 校审:杨琳 陈晓梅 | 点击量:64文物名称:石斧
年代:新石器时代
材质:石
收藏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
大约在300万年前,古猿学会了制造工具,从此开启了人类历史的大门。石斧作为新石器时代砍伐树木的利器,斫开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道光。《说文解字》将石斧的功能定义为“斫也”,突显其砍伐与劈破树木的专用性。在《诗经》中,我们读到“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的描绘,彰显了其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写到:“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以此凿、斧寓意做事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
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石斧,长17.5厘米,形制简陋而又粗糙,周身布满了碰撞留下的痕迹,然而它已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碰撞的痕迹明显不同于自然界的雨水冲刷、风化剥蚀,也不同于偶然间的摔落断裂,其边缘和表面残存的是频繁的人工碰撞痕迹,彰显了先民们锲而不舍的劳作精神。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坚忍不拔、勤奋不止的意志。唐代书法家怀素以草书著称于世,人称“草圣”。他的草书气势雄浑豪放,有“骤雨狂风”之势。怀素幼年为僧,寺院附近种植有一万多株芭蕉,他每日摘采蕉叶练字。蕉叶用完了就用浅色漆盘和方木板练字,写满字迹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竟把漆盘和木板磨穿了。寺院的墙壁、家具,甚至连僧人做袈裟的布上都写满了字。他每日勤奋刻苦练字,用秃了许多毛笔,堆集起来埋在山下,名曰“笔冢”。
勤政与廉洁自古是治国理政的两大基石。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政为民的故事层出不穷。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无不彰显着勤政为民的崇高精神。勤政意味着为民务实、恪尽职守,廉洁则代表着清白自持、不染尘埃,二者相辅相成。勤而不廉,易生贪腐;廉而不勤,难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