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蚯蚓粪有机肥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细菌群落结构
数学模型
摘要:
由于化学肥料的长期施用,导致了土壤耕地质量降低、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为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有机肥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基于此,本研究在长期定位试验(2016年设置)基础上,在轮作(玉米-大豆)条件下,以大豆为研究对象(连续调查两年大豆数据),进行施肥处理。试验设置8个处理,探究化肥减量及配施蚯蚓粪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模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交互影响效应,利用Mantel Test相关性分析,探明土壤养分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建立通径分析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对科学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蚯蚓粪有机肥施用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且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022年和2024年的大豆成熟期,与CK相比,全氮(TN)、速效钾(AK)、碱解氮(AN)含量在土壤中均以M4处理最高,分别为:全氮—0.19%、0.18%,速效钾—257.84mg/kg、335.03mg/kg,碱解氮—157.73mg/kg、165.90mg/kg;2022年全碳(TC)含量在M4处理最高(2.48%),2024年全碳含量在T3处理最高(2.32%);2022年速效磷(AP)含量在T3处理最高(47.77mg/kg),2024年速效磷含量在M4处理最高(65.21mg/kg)。
(2)蚯蚓粪有机肥施用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在成熟期,2022年M4处理对土壤蔗糖酶(INV)、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增加效果最好,分别为蔗糖酶—58.10mg/d/g、β-葡萄糖苷酶—1993.06μg/h/g;T3处理对碱性磷酸酶(ALP)、脲酶(URE)活性增加效果最好,分别为碱性磷酸酶—8.25μmol/d/g、脲酶—997.82U/g。2024年M4处理对土壤蔗糖酶(58.10mg/d/g)、碱性磷酸酶(11.91μmol/d/g)活性增加效果最好;T3处理对β-葡萄糖苷酶(1279.83μg/h/g)、脲酶(2224.10U/g)活性增加效果最好。
(3)通过16S r RNA测序分析,2024年土壤中细菌群落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2022年。土壤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微生物,其中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微生物丰度最高。
(4)构建典型相关分析模型,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碱性磷酸酶为两组变量的主要指标,呈现较强正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Mantel Test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土壤养分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和异常球菌门(Deinococcota)与多环境参数相关性强,涉及土壤磷、氮、碳循环及酶活性调控。
(5)利用通径分析模型,对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进行解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土壤酶、土壤细菌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农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指标中速效磷、速效钾、全碳是主要指标,对产量有直接正向推动;土壤酶中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对产量有正向影响,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对产量产生负向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中不动杆菌属对产量有正向影响,鞘氨醇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负向干扰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