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双港水厂
普通快滤池
反冲洗优化
滤池模型
数学模型
摘要:
本论文以南昌双港水厂为研究对象,针对水厂滤池单独水反冲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计划引入气水联合反冲洗。为了不影响水厂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本文根据相似理论,以水厂滤池为原型,设计并建造基于中阻力配水(气)滤砖的气水反冲洗滤池模型,通过研究滤池模型的运行及反冲洗特征,优化反冲洗方案,为水厂滤池改造提供参考。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水厂运行情况分析,包括近三年的原水水质分析,沉淀池、滤池的运行效果分析,原型滤池的反冲洗及运行分析;(2)模型设计建造与反洗泵运行工况的数学模型建立,包括滤池模型的设计计算,反洗泵运行工况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模型施工概述;(3)滤池反冲洗优化研究,是利用滤池相似模型进行气水反冲洗正交试验,为原型改造提供参考。首先,对水厂2019~2021年原水水质检测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原水平均浊度17.4 NTU,除2019年6、7月,均控制在4.1~28 NTU之间;全年平均水温20.9℃,最高31.3℃,最低水温在10℃以上,水温较高;pH值在6.59~7.45之间波动,平均7.07,符合标准;COD在1.9~2.7 mg/L之间波动,平均2.16 mg/L;UV在3.8~6.5 cm之间波动,平均5.07 cm;氨氮含量在0.016~0.197 mg/L之间,平均0.10 mg/L,符合国标。对各工段运行效果分析,发现沉淀池和滤池对浊度的去除率在70%以上,滤后水浊度0.1 NTU,能够满足标准;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18.17%和25.56%,滤后水1.35mg/L,水质较优;因原水UV含量低,滤池对UV的去除率较低;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较好,滤后水氨氮在0.019~0.029 mg/L之间,平均值为0.06 mg/L,滤后水亚硝酸盐大都小于0.001 mg/L,去除率较高,水质较好。通过对水厂滤池反冲洗和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反冲洗末期废水浊度大于10 NTU,现行反冲洗方案不能将滤料冲洗干净;30 min初滤水浊度较低,其平均0.23 NTU,不排放初滤水对出水影响较小;过滤末期出水浊度仍在0.1 NTU附近,远未达到水质周期,所以压力周期过短是限制过滤周期延长的主要因素。其次,将3万吨系统的3#滤池作为原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建造滤池模型:模型在高度上高度与原滤池保持一致,其中总高度3 m;模型长1.4 m,宽1.3 m,较原型均缩小4.5倍,几何相似的线性长度比制l≈4.5~4.9。原型滤池日最大处理量10700 m/d,模型为612 m/d。模型的设计施工执行《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通过建立反洗水泵性能曲线与管道系统特性曲线的数学模型,用数解法确定了该泵的工作点为流量156 m/h,扬程11.54 m处,能够满足极限条件下所需流量98.28 m/h,扬程7.69m的要求。将不同开启度下蝶阀的局部阻力系数带入数学模型之中,确定不同工况时对应的蝶阀的开启度大小,为实际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最后,通过建立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确定双港水厂水质状况下滤池模型的最优气水反冲洗时间组合。滤池模型经过10 h的过滤后,按正交表中的反冲洗时间组合进行反冲洗试验。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对水头损失之比RH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气洗时间,对最上层滤料恢复作用水头能力影响最大的是水洗时间,对末期反冲洗废水最小浊度影响最大的是水洗时间,对初滤水最大浊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混洗时间,对能耗比影响最大的是混洗时间。选择RH、初滤水最大浊度、最上层滤料恢复作用水头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所以在“气—气水—水”反冲洗模式下;气洗强度18 L/(m·s),混洗阶段水洗强度4 L/(m·s),后水洗强度8 L/(m·s)的工况下,滤池模型的最佳反冲洗时间组合是气洗时间4 min,混洗时间4 min,水洗时间10 min。以此为水厂滤池改造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