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夹杂物
渣钢界面
运动规律
水模型
数学模型
摘要: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是重要的军事、民用软磁材料,其成分具有高Si、高Al的特点。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对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某厂为提高无取向硅钢的生产节奏,缩短了RH处理时间、提高了连铸拉速,但随之带来了钢液洁净度下降的问题,并在无取向硅钢热轧板中发现有长度达50μm左右的团簇状镁铝尖晶石夹杂物,严重影响了后续加工过程的产品质量。为此,本文通过对BOF→RH→中间包→铸坯进行取样分析和热力学计算,研究其冶炼流程中夹杂物的演变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SEM-EDS)对夹杂物的形貌、成分和尺寸进行分析;通过热力学计算了镁铝尖晶石夹杂物的生成条件,使用热力学计算软件PANDAT计算了该钢种凝固过程析出相变化规律。同时,为了探究夹杂物在渣钢界面运动行为规律,建立了静态和动态两种条件下的水模型实验,用硅油模拟渣,PP和AlO粒子模拟夹杂物,通过改变油的黏度、粒子的直径来探究影响夹杂物在渣钢界面运动规律的因素。在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夹杂物在渣钢界面上浮运动行为的数学模型,将水模型参数代入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并将水模型和数学模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明确提高夹杂物在渣钢界面的去除效果的方法,以提高钢液的洁净度,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文研究的无取向硅钢在RH加Al处理3min后生成单颗粒或团簇状AlO夹杂物,存在单相Si O和含Si O的复合夹杂物;RH合金化后,出现含Mn S的复合夹杂物;RH脱硫后,出现Ca O、Ca S和AlO或AlO-Mg O形成的复合夹杂物;RH破空后,几乎不存在单相AlO夹杂物,主要残余的夹杂物为AlO-Mg O、AlO-Mg O-Ca S、AlO-Mg O-Mn S等复合夹杂物,且Ca S、Mn S通常包裹在AlO-Mg O边缘,Mg O的含量保持在25%左右。中间包和铸坯中,除上述夹杂物外,随着温度的降低,先后析出Al N和Mn S夹杂物。夹杂物的平均尺寸最终稳定在5μm左右。(2)水模型结果表明:水油界面静止时,硅油黏度为0.048Pa·s时,两种容器中粒子的直径对最终无量纲位移的影响均较小,对终端速度影响均较大,粒子的直径越大,粒子的终端速度越大。当黏度增加到0.096Pa·s,两种容器中粒子直径对最终无量纲位移的影响均变大,且粒子直径越大,粒子的最终无量纲位移越大,相同实验条件下两种容器中粒子的终端速度均没有较大变化;长方体容器中粒子的最终无量纲位移均小于圆柱形容器中,且硅油黏度越大,差距越大。粒子的终端速度略小于圆柱形容器中,粒子密度越小,差距越大。粒子上浮距离对粒子的运动并没有影响。(3)水油界面流动时,水油界面附近存在速度渐变区域,粒子在上浮过程中经过该区域会被加速,该区域的宽度随硅油黏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本文使用的两种硅油黏度条件下,速度渐变区域的水流的最大、最小流速保持不变;硅油黏度为0.096Pa·s时,流动的水油界面可以提高粒子的最终无量纲位移。硅油黏度为0.048Pa·s时,流动的水油界面可以提高粒子的终端速度;硅油黏度的增加,粒子的垂直方向的终端速度和无量纲位移依然降低,但降低幅度减小。(4)就粒子种类而言,与水油界面的润湿性越好,粒子上浮的最终垂直方向无量纲位移越大;就粒子直径而言,粒子直径越大,粒子上浮的终端速度和最终垂直方向的无量纲位移也越大;就硅油黏度而言,硅油黏度越大,粒子上浮的终端速度和最终垂直方向的无量纲位移越小;就两种水油界面的状态而言,流动的水油界面提高了粒子的上浮终端速度,且硅油黏度为0.096Pa·s时,也增大了最终垂直方向的无量纲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