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磷石膏渗滤液
岩溶区
多重含水介质
迁移转化
数学模型
摘要:
随着磷矿资源开采时间的积累,贵州岩溶山区磷石膏总储量达1.2亿吨,露天堆放的磷石膏在堆存的过程中会产生渗滤液,渗滤液具有高磷、高氟和强酸等特点,一旦磷石膏堆场发生渗漏,渗滤液中的各种污染物将会通过土壤孔隙或岩石裂隙、管道等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地下水环境污染。研究磷在岩溶含水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为岩溶区磷石膏堆场渗漏污染防治和磷化工企业意外泄漏的应急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贵州省某磷石膏堆场作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与取样,设计和构建室内物理模型,利用静态浸泡、动态淋滤实验分析磷石膏磷浸出特征,利用物理模拟探讨不同条件下磷石膏渗滤液磷在岩溶多重含水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静态浸泡、动态淋滤实验数据分析了磷石膏磷的浸出特征。静态浸泡实验中磷浸出量变化规律为随时间推移先降低再升高,当升高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颗粒粒径越小越有利于磷的浸出、固液比越大越有利于磷的浸出;酸性条件下,酸性越强越有利于磷浸出,pH=8-9时能提高磷的浸出量,但强碱条件会抑制磷的浸出磷,浸泡过程中磷主要以可溶态形式赋存。动态淋滤条件下磷的浸出量随淋滤时间增加而减少,淋滤初期下降速率快且浓度大,中后期释出浓度小、速率慢,淋滤液中磷的赋存形态主要为可溶磷和无机磷,有机磷和颗粒态磷很少。(2)根据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出磷在岩溶含水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磷石膏渗滤液磷进入红黏土后,磷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同一深度土壤中磷浓度随迁移时间增加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红黏土对磷的吸附是磷浓度衰减的主要原因,其厚度越大,对渗滤液截留效果越显著。磷在同一大小的裂隙中迁移时,磷浓度随迁移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迁移初期磷衰减量较大,随时间增长衰减量逐渐减小最后趋于饱和;隙宽不同渗滤液磷的迁移规律不同,裂隙宽度小时磷衰减量相对越大,因为在大裂隙迁移易产生优势流不利于磷的衰减。磷在同一大小的管道中迁移时,磷浓度随迁移时间增加而减小,初期磷衰减速率较快,后期衰减速率慢最后吸附量饱和不再衰减;管道尺寸较大时更利于渗滤液磷的衰减,因为在大管道中迁移渗漏液与灰岩接触面积更大,磷更易与灰岩反应;磷在管道中迁移时其迁移路程越长磷的衰减量越大。(3)根据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出磷在岩溶含水介质中主要赋存形态为可溶磷和无机磷。磷石膏淋滤液磷在红黏土孔隙中的转化主要为吸附过程和沉淀过程,红黏土颗粒细小,粘粒含量高,表现出胶体物质特征,会对磷产生吸附并沉淀。磷石膏淋滤液磷在裂隙、管道中的转化主要是与灰岩产生化学反应和可溶磷生成沉淀物两个过程,裂隙、管道中的可溶磷与灰岩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了难溶于水的颗粒态,颗粒态磷的衰减是因水动力条件较弱而逐渐沉积。(4)构建了磷在岩溶含水介质中的迁移数学模型。根据磷石膏渗滤液磷在红黏土、裂隙、管道中的迁移特征,构建了指数函数模型,且拟合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