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环境损害
数学模型
因果关系
价值量化
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工业文明的衍生物,现在如何解决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成为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难题。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一个独立、公平的环境损害评估体系,进而服务于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和环境损害的司法救助。但是在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标准体系和技术路线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专业技术难点问题,例如环境基线确定、因果关系分析、环境损害价值量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鉴定评估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关键技术的实践探索,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有利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完整体的形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两起典型水环境损害案件为例,探讨了地表水和沉积物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实践应用。1)采用基于matlab的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的数学模型和MIKE 21水质模型两种模型,模拟还原污水排放致河流污染的损害范围,解决因损害行为停止、监测不及时而导致鉴定评估过程中环境损害实物量化确定困难的情况;2)通过对特征污染物的识别,确定污染源和受体河流可能受到的污染情况,从污染源通过扩散迁移路径到达受体而发生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链条上每一环节,进行因果关系判定;3)基于替代等值分析法,进行水生态系统服务期间损害量化,制定对应生态恢复方案,计算生态恢复工程费;而在量化环境资源损害价值时,面对服务功能损害价值缺乏一定的数据、难以计算其服务损失的情况,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进行价值量化。最终基于以上两种方法,对环境污染损害进行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案件一地表水环境损害行为已停止,偷排泥水混合物造成的地表水水质超过排放标注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现状监测的水质状况不能代表偷排时水体的水质损害情况,现通过基于matlab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的数学模型和MIKE 21水质模型还原案发时污染物的环境损害实物量化,模拟计算污水偷排致河流污染案中COD等非持久性污染物的扩散趋势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数学模型和MIKE 21水质模型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污染物影响长度范围为4000 m和5100 m,总污染影响范围为112000 m2和358700 m2,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小于MIKE 21水质模型模拟的结果。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也不同,数学模型模拟中污染物以排污口为中心呈“梯田”模式逐渐衰减,在排污口附近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基线水平,污染物随着与排污口的距离不断增长,其浓度不断降低;而MIKE 21水质模型模拟中污染物浓度先升高至最大值,然后降低至一定浓度时趋于不变。(2)针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路径,来确定污染源与损害之间的关联性,最终服务于污染行为与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判定。基于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通过识别分析案件二油墨废水偷排致河流污染案中重金属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特征污染物,与受污河流中污染物进行对比,判定污染物具有同源性;同时油墨废水到受损的沉积物之间存在合理的暴露路径,即废水—水体—沉积物;而水污染行为与环境损害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关联性,因此,排放的含油墨废水污染环境行为与沉积物环境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在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时,面对生态系统服务或资源可恢复或者无法计算损害价值时,本文结合案件一分析,以替代等值分析法和虚拟治理成本法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中的实际应用,量化结果为:1)基于制定恢复方案的替代等值分析法,水生态环境损害程度的衡量标准选择生境面积,根据受损程度、时间和恢复程度、时间等关键参数,量化损害程度恢复至河流基线时水环境服务的损失,计算结果为:恢复面积为2.42 hm2,补偿恢复面积为1.91 hm2。因此采用种植芦苇的生态浮床植物恢复技术,确定采用替代等值分析法的补偿价值为57.3万元;2)基于虚拟治理成本法量化了面对服务功能损害价值缺乏一定的数据而难以计算其服务损失的情况下环境损害数额,通过确定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调整系数,计算环境损害价值为41.1万元,即案件一某污水处理厂的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总费用为9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