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藻菌共生
氨氮废水
数学模型
影响因素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废水的产生量在逐年增加。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4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面临有限的淡水资源情况下,如何将废水可持续性利用,一直是学者的热门研究课题。藻菌共生体系去除污染物因具有绿色环保、高效和节约资源等优势在众多处理方法中脱颖而出。数学模型是分析、理解和预测生化反应的有效工具,它打破了实验观测的时空局限性。因此构建藻菌共生系统模型,能够深入了解污染物的归趋情况,通过改变系统运行条件,探究最优的工况条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利用藻菌共生体系进行污水处理和资源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本研究在现有的藻菌理论模型和经典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了影响微藻生长和光合作用速率的温度效应和光照效应,构建了藻菌共生系统模型。结合第三方藻菌体系去除污水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探究了影响藻菌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性因素,最后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得出最佳的工况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藻菌共生系统模型的构建结果表明,在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参数估计后,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实验校正场景和实验验证场景的循环处理性能指标COD、NH4+-N和TN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通过探究典型应用场景内进水有机物和氨氮的归趋情况,结合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关系,揭示了微生物的同化作用是藻菌共生系统去除有机物和氨氮的主要方式。
(3)基于构建的藻菌共生系统模型分别探究了光照强度、温度和碳氮比对反应器去除污染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大或过小的初始光照强度I0均会使系统的最终NH4+-N、COD和TN的出水浓度偏高,当光强为300μmol/m2/S时,藻菌共生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此时对于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88.26%和87.90%;在探究温度效应对反应器的影响时,发现当温度在5~30℃时,升高温度是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过程中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率,当温度为30℃时,COD的去除率为94.05%,NH4+-N的去除率为88.26%;在探究碳氮比对反应器去除污染物性能的影响时,发现C/N从7逐渐增大至13的过程中,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也逐渐增大,且当C/N为13时,COD的去除率为91.30%,NH4+-N的去除率为99.38%。
(4)通过模型模拟得到三种单因素的最佳运行条件,基于响应面法模拟设计了17种不同的单因素数值组合,通过分析其响应面三维图和等高线图,得出藻菌共生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大小的影响因素依次为C/N>温度>光照强度。当C/N为12.97,温度为28℃和光照强度为325.8μmol/m2/S时,COD的去除率为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