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抗黑胫病红花大金元
栽培措施
数学模型
成熟度
代谢组学
品质
摘要:
抗黑胫病红花大金元(以下简称抗性红大)品种是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红花大金元为受体、抗黑胫病种质RBST为供体,经分子标记选择技术,选育出来的新品种。抗性红大作为新品种,既保持了原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烟叶质量风格,又显著提高烟叶的稳产性,具有较大的推广前景。然而新品种在烟株群体结构、耐肥性、耐熟性等方面有一定变化,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积极研发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对充分发挥品种潜力、提升烟叶质量水平有重要意义。以抗性红大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3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设置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种植密度、留叶数、施氮量等烟株个体与群体栽培技术及采收成熟度对烟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代谢组学的影响,对抗性红大个体发育和成熟采收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抗性红大产质量和香气成分的影响,以抗性红大为材料,设计21930株/hm2(A1)、19845株/hm2(A2)、18120株/hm2(A3)、16665株/hm2(A4)4个种植密度和16片/株(B1)、18片/株(B2)、20片/株(B3)3个留叶数水平,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抗性红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化学成分、香气成分及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抗性红大的产质量和香气成分均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产值产量影响较大,留叶数对农艺性状、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影响更大。烟叶内在品质方面,种植密度对淀粉、烟碱和糖碱比影响较大,留叶数主要影响总糖含量;随着留叶数增加,烟叶中性致香成分总量明显下降,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先下降再上升,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上升,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叶绿素降解产物含量下降。综合分析,种植密度18120株/hm2(1.2m×0.46 m),单株留叶20片时,抗性红大烟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物理性状较好,化学成分协调,中性致香物质总量较高,香气量足、香气质好、杂气和刺激性较小、烟气浓度大、余味舒适,感官质量评分最高,为本研究最佳栽培组合。
(2)为研究施氮量与留叶数对抗性红大产值和质量的影响,建立抗性红大优化栽培技术指标体系,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4个施氮量水平,67.5 kg/hm2(N1)、75.0 kg/hm2(N2)、82.5 kg/hm2(N3)、90.0 kg/hm2(N4),副区设4个留叶数水平,16片(L1)、18片(L2)、20片(L3)、22片(L4),建立施氮量和留叶数对产值、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及感官评价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寻优。单因素数学模型分析表明,施氮量和留叶数与产值、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及感官评价的单因素数学模型均呈凸抛物线型变化,随着施氮量和留叶数的增加,产值、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和感官评价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双因素数学模型分析表明,施氮量和留叶数对产值、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和感官评价存在显著影响,施氮量对产值和感官质量的影响较大,留叶数对中性致香成分总量的影响较大,在本试验区间存在最大值。通过对模型解析和模拟寻优表明,施氮量82.3-90.0 kg/hm2,单株留叶数20-21片,烟叶产值最大,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最多,感官品质最佳,为抗性红大烟叶的优化栽培组合。
(3)为探究抗性红大与常规红花大金元耐肥性差异及配施氮素增效剂对烟叶产质量影响效应,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密祉镇采用大田实验,以红花大金元和抗性红大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分别为67.5 kg/hm2、75.0 kg/hm2、82.5 kg/hm2、90.0 kg/hm2,每个处理在团棵期与旺长期喷施氮素增效剂和喷施清水,并用红花大金元喷施清水做对照。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叶的农艺性状和物理性状呈增加的趋势;烟叶产量增加,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先增加后下降;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下降,烟碱、钾、氯和总氮含量上升;烟叶感官质量提高,但施氮量过高,烟叶感官质量下降;抗性红大与红大相比表现出较强的耐肥性,氮肥稍过量时,红大大田期易黑爆,烤后烟品质明显下降。综合分析,抗性红大最佳施氮量为82.5 kg/hm2,红大最佳施氮量为75.0 kg/hm2;配施氮素增效剂可以减少施氮量,减少量为7.5 kg/hm2,即配施氮素增效剂后抗性红大最佳施氮量为75.0 kg/hm2。
(4)为明确抗性红大适宜采收成熟度,以抗性红大为材料,设置ST1(提前4d采收)、ST2(当地正常采收)、ST3(延迟4d采收)、ST4(延迟8d采收)4个成熟度处理,研究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烟叶田间鲜烟外观特征、SPAD值、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代谢组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延迟,烟叶外观由绿变黄,成熟斑增多,SPAD值逐渐降低,在烟叶开始成熟落黄时,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通路的代谢物脱落酸含量显著上调;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