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龋性颈部缺损
修复方式
静动态加载
应力分析
摘要:
目的建立右下颌第二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模拟缺损程度为中度和重度两种病变程度的牙体颈部缺损,并运用不同方式修复,比较在静动态载荷下各模型组修复前和修复后剩余牙体组织及修复体的应力变化规律及应变分布情况,以期为临床修复非龋性颈部缺损提供力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构建下颌第二前磨牙有限元模型,CBCT机扫描获取患者牙齿影像数据,获取的CT影像导入Mimics 17.0中,以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腔等各部分的实体模型,Geomagic Studio 2013精细修整模型使其光滑平整。而后将其导入Unigraphics NX 10.0软件中加工处理。2.建立下颌第二前磨牙中度颈部缺损(缺损深度=1 mm)的有限元模型,数据参数为碟形,深度1 mm、病变轴向高度7.5 mm、洞缘角度120°。以缺损模型为对照组,而后利用IPS ***(A组)、Celtra Duo(B组)、树脂块(C组)、Lava Ultimate(D组)和Filtek Supreme XT(E组)五种材料修复缺损获得5个实验组,以待进一步分析。3.建立下颌第二前磨牙重度颈部缺损(缺损深度=2.5 mm)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桩核冠修复。建立纯钛金属桩、纤维桩、全冠等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桩道直径设置为根径的1/3左右,根尖的牙胶尖封闭长度保留4 mm。全冠预备体的聚合度为5°,(?)面全瓷冠厚度为2 mm,直角肩台宽度约为1 mm。全瓷冠颊侧边缘位于缺损下界,肩台宽约0.5 mm。以重度颈部缺损行根管治疗后未做任何处理的模型为对照组,而实验组则是按照根管治疗后修复方法的不同所建立,分别为:单纯树脂充填(A组)、桩修复后树脂充填(B组)、树脂充填后全瓷冠修复(C组)、树脂充填后桩冠修复(D组),最后根据桩材料的不同将B、D两组分为纤维桩(B1组、D1组)和纯钛桩(B2组、D2组)。4.模拟临床正常咬合情况,在建立的下颌第二前磨牙中重度颈部缺损模型及不同方式修复后的模型上进行静动态加载,利用ANSYS软件绘制出各种载荷下牙体组织的等效应力云图,同时计算分析对照组及实验组剩余牙体组织及修复材料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和最大主应力,以及力学加载后的颊尖位移值。结果1.不同材料修复中度颈部缺损前后,对同一模型组而言,静态加载时各模型组剩余牙体组织应力峰值从大到小均为舌向颊45°>颊向舌45°>垂直加载;动态分析阶段,各模型组应力值从大到小为第Ⅳ阶段>第Ⅲ阶段>第Ⅱ阶段。不同方式修复重度颈部缺损前后,对同一模型组而言,静态加载时各模型组剩余牙体组织应力值从大到小为颊向舌45°>舌向颊45°>垂直加载;动态分析阶段,各模型组应力值从大到小为第Ⅲ阶段>第Ⅳ阶段>第Ⅱ阶段。2.不同材料修复中度颈部缺损后,静动态加载时不同加载阶段,各实验组牙体及修复材料的剩余牙体组织Von Mises应力峰值及最大主应力均较对照组低,但各组间数值接近;各实验组应力变化趋势相同,均为A>B>C>D>E。3.不同方式修复重度颈部缺损后,静动态加载时不同加载阶段,各实验组剩余牙体组织Von Mises应力峰值及最大主应力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其中全冠及桩冠修复组应力值远小于其余组。不同桩修复组中,纤维桩组应力值较小,等效应力云图显示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但其位移值较纯钛桩组大。结论1.当加载方式不同时,各模型组在非轴向力,即斜向加载条件下各项应力值结果最高,说明其对颈部应力集中的影响最大。因此临床修复时应注意去除咬合干扰,避免颈部应力集中。2.不同材料修复中度颈部缺损时,与牙体组织弹性模量相接近或更低的材料在受力时能获得更类似于健全牙齿的应变规律,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差异,可减少牙体及材料本身折裂的风险。3.不同材料修复重度颈部缺损后,静动态载荷下,各实验组剩余牙体组织Von Mises峰值和最大主应力均较对照组降低,其中全冠修复组和桩冠修复组应力值下降显著,且两者之间的结果相差很小。因此,对于重度颈部缺损,根管治疗后应行全冠修复;若根管内需置桩,纤维桩应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