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正畸
牙槽骨厚度
三维有限元
应力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三种不同牙槽骨厚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研究在一定正畸力作用下,上颌中切牙在唇舌向、远中向、压低、伸长五种临床常见移动方式下,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应力分布、位移趋势等规律,对比不同牙槽骨厚度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1、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了大量口腔门诊患者上颌中切牙的形态及牙槽骨厚度,选择上颌中切牙牙根长度和形态相似度高,而牙槽骨厚度不同的三名志愿者。2、通过Mimics、Geomagic等软件,建立包括牙齿-牙槽骨的三维模型,将以上数据以IGES格式导入UG NX有限元软件,通过抽壳指令建立牙周膜三维模型并在已建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正畸临床在牙冠中心点装配托槽,建立3个包含托槽的正畸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命名为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3、模拟正畸临床分别给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的上颌中切牙加载100 g水平向远中、唇向、舌向以及50 g垂直向伸长及压低的载荷,对比分析三组模型在五种加力系统下的牙齿、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应力分布、牙齿的初始位移及位移趋势。结果:1、建立了上颌中切牙牙齿形态相似度高,牙槽骨颈部厚度分别为6.00mm、7.50 mm、9.00 mm的三个正畸三维有限元模型。2、在上颌中切牙远中水平向施加100g载荷时,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和最大主应力分布显示最大应力值分布于远中牙槽嵴顶;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大,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减小,应力集中区逐渐减小;位移趋势显示,正畸牙为远中倾斜移动伴少量舌向及冠向移动趋势;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加,观察点的初始位移量逐渐增加。3、在上颌中切牙唇向水平向施加100g载荷时,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和最大主应力分布显示最大应力集中于唇侧牙槽嵴顶和舌侧根尖区。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大,牙、牙周膜及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呈减小趋势;牙齿观察点的初始位移趋势为牙齿呈现唇向倾斜移动伴少量远中和压低趋势;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加,观察点的初始位移量逐渐增加。4、在上颌中切牙舌向水平向施加100g载荷时,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和最大主应力分布显示最大应力集中于舌侧牙槽嵴顶和唇侧根尖区。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加,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呈减小趋势;牙齿观察点的初始位移趋势呈现牙齿舌向倾斜移动伴少量近中移动和伸长趋势;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加,牙齿观察点的初始位移量逐渐增加。5、对上颌中切牙垂直向施加50 g伸长载荷时,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显示应力集中于舌侧牙槽嵴顶和根尖区。应力分布趋势为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加,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减小;牙齿位移趋势为伸长移动伴少量舌向和近中倾斜趋势;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加,牙齿观察点的初始位移量逐渐增加。6、对上颌中切牙垂直向施加50 g压低载荷时,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显示应力集中于唇侧牙槽嵴顶和根尖区。应力分布趋势为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加,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减小,应力集中区逐渐减小;牙齿位移趋势呈现压低移动伴少量唇向和远中倾斜趋势;随着牙槽骨厚度增加,牙齿观察点的初始位移量为逐渐增加。结论:1、牙齿在正畸力作用下远中向、唇舌向、伸长及压低移动时,牙齿、牙周膜的最大应力集中在牙颈部和根尖部,牙槽骨最大应力值分布于牙槽嵴顶,这进一步揭示了正畸临床牙根、牙槽骨吸收多集中在这些部位的原因。2、牙槽骨越厚,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越小;牙槽骨越薄,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应力值越大,应力越集中,所以,在正畸临床,骨开窗、骨开裂和牙根吸收等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牙槽骨厚度较薄的患者。3、从牙齿初始位移量和位移趋势来看,牙槽骨越厚,初始位移量越大,牙齿越容易移动;牙槽骨越薄,初始位移量越小,牙齿移动越困难。4、随着CBCT的普及,在正畸治疗前,对牙槽骨的厚度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