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应力场
绝对应力场模型
川滇地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
龙门山断裂带
摘要:
川滇地区应力场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该地区完整应力张量的模型.本研究搜集了川滇地区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相对应力场反演结果、公开发表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区域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来源不同的应力数据特点,提出了以分布较广、结果较为可靠的相对应力场为基础,结合从原地测量和数值模拟结果中提取的应力绝对值信息构建包含完整张量应力场模型的新方法,建立了川滇地区地壳三维应力场初步模型SYRSMo1.0.模型覆盖了川滇地区的大部,包含2.5~15 km深度范围的中上地壳.通过分析断层面上的应力状态与地震和构造活动特征之间的联系,对部分断裂带释放应力可能的主要方式进行了分析讨论.具有最大剪应力的鲜水河断裂带中段,在强烈的地壳缩短应变的基础上,还可能通过邻区频繁的地震活动以及显著的断层左旋走滑得到应力释放;而整体处于低正应力和高剪应力状态的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则可能主要以断层整体的左旋走滑方式释放积累的应力;红河断裂应力状态与小江断裂相似,但近年来活动性较弱,可能的原因是川滇块体西南边界的构造应力由多条与其近平行或斜列展布的断裂共同承担;安宁河断裂的正应力和剪应力都较高,则木河断裂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则都较低,这两条断裂在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形变方面都相对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到东北端最大主压应力逐渐减小,反映了松潘−甘孜地块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构造挤压作用向东北方逐渐减弱的趋势;而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量值的突变则可能反映了分支断层对于两侧应力量值差异的调节作用,也造成了中段复杂的应力环境;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越往东北剪应力的倾向分量逐渐减小而走向分量逐渐增大,与2008年汶川MW7.9地震从震中附近以逆冲为主到东北端变为以右旋走滑为主的破裂模式相一致,可能反映了背景应力场对于地震破裂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