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超高速方坯连铸
结晶器
坯壳
传热
摩擦
应力
摘要:
超高速方坯连铸是钢铁冶金领域的前沿技术,其对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节能环保和匹配无头轧制工序具有重要意义。方坯连铸要实现超高速化,必须保证铸坯的质量及工艺顺行,这要求结晶器区的坯壳不存在漏钢和质量问题。相较于常规拉速连铸,超高速连铸下结晶器内钢液的冷却时间缩短,坯壳变薄,温度升高,由拉速引起的铸坯与结晶器内壁间的摩擦发生改变,产生裂纹和漏钢的风险增加。摩擦力是结晶器内坯壳受到的力学作用之一,其对铸坯的表面质量有重要影响,而以往的摩擦力研究基本没有涉及超高速方坯连铸,这阻碍了对坯壳应力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从而难以评判铸坯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摩擦力的计算依赖于传热模型,但目前有关超高速方坯连铸结晶器区传热的研究极少;同时,现有的坯壳应力应变模型多为二维,其无法考虑摩擦力对坯壳应力的影响。鉴于此,本论文首先建立了精确的结晶器区传热模型,计算获得了超高速(6.4m/min)方坯连铸结晶器内坯壳的温度分布;然后以此为基础,准确计算出坯壳表面的摩擦力;最终基于摩擦力,建立了三维的坯壳有限元应力应变模型,分析了坯壳的应力分布以及裂纹倾向。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钢液、保护渣膜、结晶器铜管和冷却水为一体的方坯连铸结晶器传热数值模型,准确地计算出了超高速连铸下结晶器内坯壳的温度分布,从而为摩擦力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此外,也明确了拉速、结晶器有效长度和圆角半径对坯壳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超高速连铸下结晶器内坯壳表面非角部区域和角部区域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627 K和1547 K;结晶器出口处坯壳表面中心以及角部的温度分别为1608 K和1423 K;提高拉速将增加坯壳的表面温度,以及减薄厚度;增大结晶器圆角半径可以使坯壳角部的温度分布更均匀;增加结晶器有效长度将加强传热,使坯壳增厚。(2)结合温度结果,采用摩擦力计算模型确定了坯壳表面的液态和固态摩擦应力。研究表明,相较于常规拉速连铸,超高速连铸下坯壳表面将存在更多的液渣润滑区,这降低了总摩擦力。超高速连铸下,因结晶器振动速度的周期性变化,坯壳表面的总摩擦力在-363 N与1434 N之间波动;增大结晶器圆角半径可以显著减小坯壳角部的平均摩擦应力,当圆角半径由6 mm增至25 mm,坯壳角部的平均摩擦应力将由7720 Pa降至2728 Pa;增加结晶器有效长度会提高坯壳表面的摩擦应力,当结晶器有效长度从900 mm增加至1400 mm,坯壳表面的平均摩擦应力将由2558 Pa提升至4992 Pa,增长了约95%;提高结晶器的振幅或振频、保护渣的粘度或熔化温度均会不同程度上增大坯壳表面的摩擦力;相较于正弦振动,采用合适的非正弦振动能使坯壳表面的最大摩擦拉应力降低,摩擦压应力升高,效果更佳。(3)以坯壳的温度场和表面摩擦力为基本条件,建立了结晶器内坯壳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应变模型,计算获得了超高速连铸下结晶器内坯壳的表面应力分布。此外,也研究了拉速、结晶器圆角半径和有效长度对坯壳表面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因摩擦力的周期性变化,超高速连铸过程中坯壳表面的最大应力在9.63~10.75 MPa的范围内波动,且坯壳上部最容易产生初始裂纹;增大拉速或结晶器角部半径均会降低坯壳的应力;增加结晶器有效长度则会提高坯壳的应力。本论文通过建立精确的结晶器区传热数值模型,准确地获得了超高速方坯连铸下结晶器内坯壳的温度和表面摩擦力;然后,建立考虑了摩擦力的三维坯壳有限元应力应变模型,定量获得了坯壳的应力分布,并进行裂纹分析。以上研究能为实现超高速方坯连铸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