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太阳能光热发电
填充床储热器
熔盐
蠕变
应力
摘要:
高温熔盐填充床相变储热器是聚光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实现高效低廉储热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目前太阳能热发电储热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特别地,在高温度、多循环、长周期的运行过程中,填充床熔盐相变储热器存在高温蠕变与应力疲劳导致的失效泄露现象,给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挑战。然而,目前针对其失效特性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已有针对显热储热器构建的热-力耦合数值方法已不再适用于存在固-液相变换热的储热结构,且已有模拟方法也未考虑真实的罐体结构与应力荷载,同时,涉及其动态蠕变特性的研究也鲜有报道。因此,为提高填充床熔盐相变储热器的安全性能,有必要开展高温蠕变与应力特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极具应用前景的高温熔盐填充床相变储热器为研究对象,开发并完善了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热-力耦合数值方法,揭示了设计寿命期内储热器蠕变与应力损伤的动态失效机理,探讨了关键参数(相变颗粒球径、熔点与孔隙率)对其蠕变与应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具有低蠕变损伤时间与低应力水平的双层变球径-变熔点储热结构。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理论设计了700MWht相变球填充床储热结构,在综合考虑相变颗粒内固-液相变换热、罐体应力荷载、罐底板、边缘板与大角焊缝结构等多因素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容积法与有限元法,建立了储-放热条件下储热器热-力耦合特性的数值预测模型,并实验验证了所发展的热-力耦合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为接下来开展动态蠕变与应力特性研究提供方法支撑。2)数值分析了储-放热循环下填充床相变储热器的动态蠕变与应力损伤特性,获得了设计寿命期内各壁板的蠕变损伤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储-放热循环中,大部分壁板均会产生高温导致的蠕变现象,设计寿命期内,顶端壁板(11m≤H≤13m)的蠕变时间是底端壁板(0≤H≤2.2m)的4.7倍,易发生蠕变断裂;(2)壁面应力沿高度方向变化显著,大部分壁板(2m≤H≤13m)均处于低应力水平的弹性状态(30-80MPa),但壁板与底板连接的大角焊缝位置极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的塑性失效现象;(3)罐体应力受壁面温差影响显著,储热时,峰值应力与温差逐渐增大,经历4.0h后峰值应力为477.8MPa,远高于材料屈服强度;放热时,整个罐体的应力水平均较低,峰值应力仅为28.8MPa;(4)多次储-放热循环中,壁面温度呈周期性变化(563-836K),峰值应力也呈周期性变化趋势(28.6-477.8MPa)。3)探讨了关键参数(相变储热球直径、熔点及孔隙率)对填充床相变储热器动态蠕变和应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增大相变储热球球径有助于降低罐体应力水平,但壁板蠕变时间会增加。当球径从20mm增加到42mm时,设计寿命内顶端和底端壁板的蠕变时间分别增加2.7%和46%,罐壁峰值应力降低21%;(2)采用较低熔点的相变材料有助于缩短壁板蠕变损伤时间,但罐壁应力水平会增大;当熔点温度从395℃降低至365℃,顶端与底端壁面的蠕变时间分别降低2%与15%,峰值应力增加7.1%;(3)增大填充床孔隙率可降低应力水平,但壁板蠕变时间会增加;当孔隙率从0.22增加到0.5,底端壁板的蠕变时间增加19.7%,峰值应力降低9%。4)进一步发展了填充颗粒小球径-低熔点(结构I)与大球径-高熔点(结构II)的单层填充床储热结构,并提出了一种具有低蠕变损伤时间与应力水平的沿流动方向变球径-变熔点的双层填充床储热结构(结构III),对比分析了3种填充结构对储热器动态蠕变损伤与机械应力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采用小球径、低熔点的相变颗粒(结构I),罐体蠕变损伤时间的降幅最显著,其次是双层填充结构III;与结构II相比,设计寿命期内储热结构I的顶端与底端壁板的蠕变时间可分别降低4.1%与71.4%。(2)具有最低蠕变时间的储热结构I的壁面应力最高(614.39MPa);采用双层变球径-变熔点的储热结构III时,储热器的应力水平最低,与结构I相比,峰值应力值可降低26%;(3)综上,采用沿流动方向增大球径与熔点的双层填充床储热结构,不仅能缩短罐体蠕变损伤时间,还可同时降低应力水平,有效避免储热器产生蠕变断裂与塑性失效,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