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内植物-骨界面
骨重塑
骨整合
应力
摘要:
目的: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颈前路手术方式之一,在理论上具有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减缓邻近节段退变的优势。人工颈椎间盘假体与椎体终板的牢固结合是实现假体运动功能、稳定性以及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由于人体颈椎终板形态的不规则性以及不同个体、节段之间的差异性,现有商用的颈椎间盘假体与颈椎终板难以完美匹配,假体植入后常会在内植物-骨界面存在大小不等的间隙。间隙的存在可能导致内植物-骨界面应力分布不均、假体即刻稳定性下降,影响术后骨重塑与骨整合过程,增加假体移位、下沉的风险。另外,目前评估ACDR术后的内植物-骨界面的方式是通过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对内植物-骨界面进行观察,但这类影像学检查无法对骨整合的状态进行检测,因此目前需要一种能够有效检测ACDR术后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程度的方法。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临床研究及三维有限元研究探索ACDR术后内植物-骨界面间隙特征对骨重塑、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的影响;并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ACDR术后内植物-骨界面不同骨整合程度,分析假体表面应力与骨整合程度的关系,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设计优化及具有骨整合监测功能的智能颈椎间盘假体研发提供前期基础。
研究方法:
1.通过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接受单节段或双节段Prestige-LP颈椎间盘假体ACDR手术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具体包括:(1)临床资料: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2)影像学资料:椎体终板形态与内植物-骨界面间隙、C2-C7角、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角、椎间隙角、节段倾斜角、C2-C7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倾斜角等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及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椎体前方骨吸收(anterior bone loss,ABL)、假体稳定性及影像学邻近节段病变(radiographic adjacent segment pathology,r ASP)。比较上述指标在有无内植物-骨界面间隙的患者以及手术节段中的差异,明确ACDR术后内植物-骨界面间隙的临床影响。
2.采用一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的薄层CT图像的DICOM数据构建完整颈椎(C2-C7)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建立Prestige-LP颈椎间盘假体有限元模型,模拟C5/6节段的ACDR手术,分别构建颈椎内植物-骨界面有间隙模型和无间隙模型,并定义内植物-骨界面边界条件。随后将模型的C7椎体下终板固定,对C2齿状突施加73.6 N的载荷以模拟头部重量,以及1.0 N·m的力矩使颈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比较有间隙模型与无间隙模型内植物-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微动与下沉位移,明确ACDR术后内植物-骨界面间隙的生物力学影响。
3.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模拟无间隙模型与有间隙模型内植物-骨界面不同的骨整合程度。在无间隙模型中,改变C5椎体下终板与人工颈椎间盘上假体的绑定连接区域,模拟无骨整合、部分骨整合与完全骨整合3种状态;在有间隙模型中,利用内植物-骨界面刚度演化方法构建ACDR术后内植物-骨界面间隙骨整合模型,将骨整合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代表由无骨整合逐步发展至完全骨整合的过程。比较不同骨整合程度时假体表面的应力变化情况,明确ACDR术后内植物-骨界面应力变化反映骨整合程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结果:
1.研究共纳入177例单、双节段ACDR患者,总计229个置换手术节段。患者中男性70名,女性107名,平均年龄为(43.02±8.25)岁,平均随访时间(44.77±22.72)月。117个(51.1%)手术节段存在内植物-骨界面间隙,平均大小为(0.96±0.31)mm,间隙多于术后3~6月消失。根据术后内植物-骨界面间隙情况将手术节段分为有间隙组和无间隙组,两组在术前下终板穹隆高度、手术节段数量、手术节段分布以及上椎体打磨角度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间隙组的假体长度与高度均显著小于无间隙组(P<0.05)。根据手术节段的终板形态,将节段分为Ⅰ型终板(穹窿顶点靠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