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太阳能光热发电
熔盐
储罐
温度梯度
应力
摘要:
熔盐储热技术是一种可实现大容量与长时间蓄能的能量存储方式,其通过绿电、谷电、蒸汽等加热熔盐以存储可再生能源或低谷电能,从而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电网灵活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光热电站、风光热互补基地、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园区供汽与供热等领域。熔盐储热罐(高/低温双罐系统)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冷-热流体的独立存储方式可有效避免斜温层,储热效率更高,应用前景最为广阔。值得注意的是,熔盐储罐在储-放热过程中存在高温度(400~565℃)、波动静水压力与应力集中等因素导致的损伤失效、熔盐泄漏现象,给储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挑战。然而,目前针对高温熔盐储罐热-力性能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已有研究多在给定罐体壁面温度条件下开展应力分析,并未考虑罐体内复杂导热-对流耦合换热过程,研究结果无法准确反映罐体真实的温度与应力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储罐正常储-放热过程,缺乏在特殊进盐工况或自然冷却条件下对储罐开展热-力性能分析。
为此,本文以某50MWe塔式光热电站中的高温熔盐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适用于分析储罐热-力耦合特性的数值模型,并开展了高温储罐在首次进盐、低温进盐等特殊工况及自然冷却条件下热-力性能的模拟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综合考虑变厚度壁板、底板、角焊缝以及罐体自重、熔盐静水压力、拱顶载荷等罐体真实结构及应力荷载,基于有限容积法和有限元法,构建了复杂耦合换热过程及液位波动变化等因素协同作用的热-力耦合瞬态数值模型,并分别对模型进行了时间步长、网格独立性考核及可靠性验证,为接下来开展储罐热-力性能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2)数值分析了首次进盐与低温进盐两种特殊工况下高温熔盐储罐热-力性能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两种进盐工况下罐体壁面温度分布极不均匀,壁面沿罐体高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均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远高于设计规范中罐壁温差的最大允许值;可通过提高预热温度、降低进盐温度(首次进盐工况)或设置辅助电极熔盐加热炉(低温进盐工况)以有效降低壁面温度梯度;2)首次进盐过程中,罐壁底部将产生5.7h的蠕变现象,壁板蠕变损伤范围逐渐扩大,在进盐结束时刻,0≤H≤1.6m处壁板处于蠕变状态;低温进盐过程中,罐壁顶部将持续产生8.5h的蠕变现象,壁板蠕变损伤范围逐渐缩小,在进盐结束时刻,11.2m≤H≤12m处壁板处于蠕变状态;3)罐体峰值应力受壁面与底板间温差影响显著,进盐过程中应力值逐渐降低,但角焊缝位置仍存在应力集中导致的塑性损伤现象(3.6~4.5h);为降低壁面温差与峰值应力水平,建议将抗腐蚀、耐高温型隔热材料添加至壁板与底板连接区域,以提高熔盐储罐服役寿命。
(3)针对储罐首次进盐工况,进一步开展了进盐方法的优化研究,分别通过提高储罐预热温度或降低进盐温度探究其对罐体动态热-力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1)两种优化策略均可改善壁面整体的温度均匀性,当预热温度升高至540℃、进盐温度下降至355℃时,进盐结束时刻下壁面的温度梯度可分别降低至26.1℃与23.4℃;2)两种优化策略均可降低罐体峰值应力,缩短罐体角焊缝区域塑性损伤的持续时间,且与提高预热温度相比,降低进盐温度对罐体应力特性的改善效果更好,峰值应力可降低3~10%,塑性损伤时间可缩短1.6~14.3%;3)降低进盐温度可有效避免蠕变损伤现象的产生,而提高预热温度会显著增加罐体壁板的蠕变损伤时间和范围,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建议优先采用降低进盐温度策略以进一步提升罐体的安全性能。
(4)基于已建立的热-力耦合数值模型,在综合考虑了储罐地基与散热通风管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适用于分析自然冷却条件下高温熔盐储罐热-力耦合特性的数值方法,模拟获得了熔盐温度、液位高度以及通风管道直径等运行与结构参数对罐体热-力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1)提高熔盐储热温度会增大壁面与底板间温差,进而导致应力水平升高。当熔盐温度由400℃增加至565℃时,壁面温差增加43%,罐体峰值应力与平均应力分别增加39.8%与9%;2)升高熔盐液位高度对罐体温度影响较小,但罐体应力水平在波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呈增大趋势。当熔盐液位由1m上升至11.7m时,罐体峰值应力增加14%,平均应力扩大2.3倍;3)增大地基内通风管道直径对地基温度与罐体应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当通风管道直径由DN100增大至DN250时,地基下方1.5m深度的土壤温度降低6.9倍,可有效防止地基产生超温导致的沉降现象;然而,增大通风管道直径也会使得罐壁面与底板间温差增大,致使罐体应力水平升高,当管道直径由DN100增大至DN250时,壁面温差增加19.2%,罐体峰值应力增大13%,对储罐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地基内通风管道结构参数对储热系统温降效果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