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牙槽骨高度
种植修复体
上颌窦内提升
动态载荷
咬合
应力
骨组织
植骨
有限元分析
摘要:
背景: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上颌后牙区域常面临由多重因素交织导致的骨量萎缩问题,这一现象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复杂性。为了增进手术远期成功率,缓解患者承受的不适,同时追求手术流程的简化与时间的缩短,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是无需额外植骨的即刻负重方法,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策略。针对不同剩余牙槽骨高度的个体情况,精准选择适宜的种植修复方案,对于确保种植体的长久稳定性和维持周围骨组织的健康水平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牙槽骨剩余骨高度条件下植骨或不植骨时,上颌磨牙即刻负重模拟口腔动态咬合过程对种植体、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获取1例需提升上颌窦区域行种植修复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通过Mimics 21.0软件建立上颌骨模型。将颌骨模型导入Solidworks 2017软件后,分别构建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高度10 mm常规单冠修复体模型和牙槽骨高度7,5,3 mm植骨或不植骨单冠修复体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中模拟后牙动态咬合过程,分别在上颌第一磨牙功能尖颊舌斜面进行动态加载,分析不同牙槽骨高度植骨与否在即刻动态加载下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牙槽骨高度组中,种植体于咬合周期各阶段均显示应力集中于颈缘骨组织;②对于植骨与不植骨各剩余牙槽骨高度的情况,种植体周边骨应力增长最大幅度均现于第三阶段(>0.150-0.260 s),在第四阶段(>0.260-0.300 s)等效应力均达峰值;牙槽骨高度3 mm时,不植骨组各咬合阶段等效应力峰值均较植骨组增大;牙槽骨高度5 mm时,不植骨组在第三、四阶段周围骨应力较大;牙槽骨高度7 mm时,植骨与否对应力分布不足以引起关注;③在不植骨情况下,随剩余牙槽骨高度减少,应力分布范围扩大,最大应力范围更为集中,特别是牙槽骨高度3 mm及5 mm时,应力分布范围不仅限于种植体颈部,还扩展至上颌窦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