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认同
民族偏好
民族识别
民族恒常性
家庭文化社会化
苗族儿童
摘要:
对少数民族个体而言,发展民族认同是一项重要任务。探究个体民族认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深入理解民族认同的关键。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极少考察12岁以下儿童的民族认同。国外的相关研究指出,3-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发展存在三个突出的核心要素,分别是意识、自我认同和态度,主要表现为肤色偏好、贴标签和种族恒常性三个方面。并且,儿童的民族认同与家庭文化社会化有关。本研究以贵州黔东南州3-6岁的苗族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娃娃研究范式”变式的实验方法,以两个研究考察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的特点及其与家庭文化社会化的关系。首先进行预备研究,初步了解儿童区分民族的线索、贴标签行为、恒常性的情况,为后续研究收集材料及确定被试取样的年龄范围。对30名3-12岁的苗族儿童进行访谈。结果发现苗族3-12岁儿童民族认同的核心区分线索主要是服饰和语言,且大概在6岁左右出现民族恒常性,故后续研究取样年龄段定位3-6岁。研究一通过两个子研究,以服饰和语言作为线索来考察苗族3-6岁儿童的民族认同情况。子研究一,采用服饰偏好实验研究,从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三个方面,考察111名苗族儿童民族认同的民族偏好、民族识别、自我识别和民族恒常性。子研究二,采用语言偏好实验研究,从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是否会苗话四个方面,考察儿童的民族语言偏好。实验被试同子研究一。结果发现,(1)不管是服饰还是语言,苗族儿童都更偏好于汉族;随着年龄的增长,偏好发生了转移,从最初偏好于苗族转为偏好于汉族;此外在语言偏好上受到了儿童是否会苗语的影响。(2)超过50%的儿童能对三种民族进行正确识别,且女生的正确识别率比男生高,年长组比年幼组高。(3)超过50%的儿童能正确识别自己的民族,女生的正确识别率比男生高;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更倾向于选择苗族像自己,然而在明确提到“民族”时,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的正确识别率高;寨子儿童的正确自我识别优于县城儿童。(4)男生比女生的民族恒常性更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恒常性水平增高;寨子儿童的恒常性比县城儿童好。研究二考察苗族家庭文化社会化与儿童民族认同的关系。子研究一,编制苗族家庭文化社会化评估清单。子研究二,采用苗族家庭文化社会化评估清单对研究一中111名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并对家庭评估清单与儿童民族偏好、民族认同、自我认同、民族恒常性等方面的关系进来分析。结果发现,所编制的家庭民族文化社会化评估清单,包括“吃穿住行”、“艺术传承”、“习俗文化”、“节日渲染”、“自然崇拜”等五个因子。其中,“吃穿住行”、“习俗文化”和“自然崇拜”,对苗族儿童的民族恒常性具有预测作用。综上所述,3-6岁的苗族儿童的民族认同具有以下特征:1.在服饰偏好上,更偏好汉族;在语言偏好上,更偏好普通话。2.大多数儿童能正确识别苗族,女生的表现优于男生。3.大多数儿童能进行正确的民族自我识别,女生的表现优于男生。4.随着年龄的增长,民族恒常性表现越来越好,寨子儿童优于县城儿童。5.苗族儿童3岁开始能为汉族与苗族贴标签,并能正确识别自己的民族。大概在6岁左右开始获得了民族恒常性。6.节日服饰和语言是聚居地苗族儿童区分民族的线索。7.家庭文化社会化对苗族儿童的民族恒常性具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