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梁启超
布伦奇里
孙中山
斯大林
费孝通
民族定义
民族识别
摘要:
汉文"民族"一词自19世纪末开始出现并广泛使用,而中国学术界对"民族"认识的深化,在20世纪也经历了由梁启超介绍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民族定义,再到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中国产生广泛的影响的过程。而最终中国共产党人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民族定义的表述。布伦奇里(Bluntcchli,Johann Kaspar)的定义,经梁启超翻译介绍并充实,具有强调民族过程重视民族起源的特点,但将肢体形状当作民族要素,并把没有文字的民族排除在外却是其定义的谬论。孙中山的定义,与其三民主义的学说密不可分,但其民族形成"五种力"学说,当为解释异源同流的复合民族即"国族"形成过程,不应理解成为单一民族的特征和构成要素。斯大林的定义在中国影响最广,一直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50年代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却不能生搬硬套,故中国的民族识别实际上突破了斯大林定义的局限,克服了其定义的缺陷。费孝通解读的"共同心理素质"实为"民族心理认同"而并非斯大林所说的"民族性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学术界质疑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学术争论,并非完全受前苏联和西方的影响和冲击,而是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中,理论和现实相悖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并坚持了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