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金华方言
指示词
语法功能
来源
类型学
摘要:
本文以金华方言指示词为研究对象,在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视野下,详细描写了金华方言指示词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功能,探究金华方言基本指示词“格[k??4]、讷[n??21]、末[m??21]、拱[go?212]”的来源,分析与指示词相关的语法化现象。在句法层面,金华方言指示词“格”“讷”“末”“拱”有别于普通话的“这”和“那”,它们不能单独充当论元成分,主要是充当量词或数词的限定成分,句法上属于指示限定词。在语义层面,借助金华土白《约翰福音》(1866),将早期的与现代的金华方言指示词进行比较分析,早期出现的基本指示词中存在中性指示词“格”,没有明确的近指指示词。在距离意义上,早期出现的远指指示词“拱”属于非可视范围内的远指指示,主要用于指示时间和处所。在语用层面,主要根据Himmelmann(1996)指示词语用功能分类理论,将金华方言指示词从个体、处所、时间、数量、性状方式和程度等方面进行描写与分析,总结了金华方言指示词同一本体意义的不同距离指示,并对指示词的虚指用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吴方言‘处所成分-指示词’”演化圈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金华方言指示词“格”“讷”“末”和“拱”的来源,我们发现远指指示词“讷”“末”“拱”三者并非同源。“讷”来自于处所指示词“那岸”的合音“[nan312]”,“末”来自于处所后置词“面”,“拱”来源于“格+t/d/no?”的合音。“格”来自于个体量词“个”,在正式成为近指指示词之前,还经历了“个(指示词)+NP”阶段,“个(指示词)+NP”这个环节是早期上海话、台州话、温州话中共同具备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