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给予动词“与
语义演变
双宾结构
类型学
历时研究
摘要:
文章借助先秦至清代的代表性语料,对给予动词“与”的意义和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了动词“与”语义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勾勒了“与”字双宾结构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面貌,总结出“与”字双宾结构的历时演变特点,并运用“被动化”“关系化”和“疑问”等六项参数分析“与”字双宾句在类型学上的表现特征。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了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介绍了给予动词“与”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探讨了“与”的接受格标记、受益格标记、使役义和被动义的来源及演变过程,研究发现“与”的这四种用法均由它的给予义演变而来。当“与”处于“V1+与+IO+DO”和“V1+DO+与+IO”结构中,且V1为给予类、言说类和指示类动词时,“与”就会受到主要动词的抑制而弱化为引进接受者的介词。当双宾结构“与+IO+DO”中的DO由指物名词变成一个动作行为VP,“与”就不再表示实际的给予行为,而表示为某人发出的某种动作行为,从而弱化为引进受益者的介词。当“与”出现在“与+NP_人+VP”结构中,且VP表示的是NP_人自身发出的行为时,VP就成为句子的语义焦点,“与”和NP_人+VP之间的使成关系则被凸显,成为前景信息,“与”的使役义也应运而生。但是如果VP的受事充当句子的主语,且VP施加的动作行为出乎说话者意料时,受事主语和VP之间的被动关系就会凸显为前景信息,之前的使役行为就弱化为背景信息,“与”在这种语义关系的制约下就由使役动词转化为被动标记。第三章考察了先秦至清代“与”字双宾结构的发展面貌,对“与”的四种双宾句式和双宾宾语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历时演变特点。研究发现给予动词“与”在先秦时期主要形成了“与+间+直”“以+直+与+间”和“动+与+间+直”这三种双宾句式,西汉时期,在复杂谓语的影响下又发展出新句式“动+直+与+间”,唐五代时期,处置式“将+直+与+间”的出现促使“以+直+与+间”的用例开始逐渐减少,宋代以后将其取代。上述四种句式均可以在结构的后面增添一个谓语成分,与前面的间接宾语形成主谓关系,构成兼语句,但只有“处置式”中能够插入一个动词短语作为动词“与”的先行动作,和“与”形成连动关系,构成连动句。“与”的双宾宾语的语义和语法形式在演变过程中也逐渐复杂化,魏晋以后,像“动物类”“处所方位”和“权力机构”这些不具备[+述人]语义特征的成分也可以通过隐喻机制拟人化来充当间接宾语;唐代以后,类似“情绪、话语、疑问”等抽象概念也可以充当直接宾语,在动词“与”的作用下像具体事物一样发生方向性的转移。第四章主要将“与”字双宾句置于双及物构式的大背景下,运用“被动化”“反身化”和“量化关系”等六项参数探讨了“与”字双宾句在类型学上的表现特征。分析发现“与”字双宾句中接受者R的功能倾向于被动化和反身化,转移物T的功能倾向于去被动化;“与”字双宾句去被动化的方式属于“直接宾语型”序列,被动化和反身化的方式属于“主要宾语型”序列,疑问、关系化和量化关系的方式属于“中立型”序列。因此,文章认为“与”字双宾句属于“混合型”线性序列,但是在先秦至清的历史时期中,接受者R相较于转移物T与受事P的句法表现更一致,和动词“与”的关系也更密切。第五章为结语,简要概括了文章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