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錞于
类型学
乐器
摘要:
我国的乐器从周代开始,按照材质不同可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錞于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文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其中涉及青铜、青瓷、硬陶三种材质;钮制也多种多样,其中以虎钮錞于为大宗,且集中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附近。近些年对于它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关于它的用途、族属、分期、音乐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熊传薪、幸晓峰、王子初、陈四海、赵玲、童恩正,赵小帆等人对錞于的族属进行了研究。徐中舒、唐嘉弘、傅举有、张良皋、高至喜、刘健婷、万全发、朱世学、刘建国、邓辉、王晓宁等人对于錞于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关于錞于的功能属性的研究,幸晓峰、陆斐蕾、赵玲、朱世学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祭器和军乐器,其主要功能是用于战争和祭祀。对于錞于的类型分期研究,刘建国认为錞于的发展流传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还提出编錞的问题,并将錞于分为五期二型。徐中舒认为錞于的发展经历了陶制錞于向铜制錞于演化,最后向铜鼓演化的过程。李衍垣中介绍了安徽、贵州、陕西、贵州、湖南等地出土的一些錞于,并将錞于分为四个类型:Ⅰ型无钮錞于;Ⅱ型桥钮錞于,Ⅲ型虎钮錞于,Ⅳ型动物钮錞于。林辉、邓奇将錞于分为四种类型:无钮錞于、桥钮錞于、虎钮錞于和马钮錞于。刘健婷根据钮的不同,将錞于划分为不同的形制:圆肩半环钮式;圆肩侈口龙钮式;扁圆肩桥钮式;扁圆肩马钮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虎钮錞于。陆斐蕾按照钮将錞于分为两种类型:1.几何形钮:其中包括桥钮、环钮、半环钮以及带纹饰但主体仍然为几何形的钮。2.兽形:虎钮(双虎钮)和其它兽钮(马钮、龙钮、蛙钮),又根据盘的不同,分为无盘、直立、外侈盘三种类型的錞于。方建军抛弃了以往以钮分型分式的做法,而以体型为主,加之钮型、盘型和纹饰,重新将錞于进行了分期。关于錞于纹饰图像研究:徐中舒、邓辉、童恩正、王朝晖、朱世学、曾湘军对虎纹进行了研究。陆斐蕾将錞于的纹饰分为錞体纹饰和盘内纹饰。姚施华将虎钮錞于的图像,从承盘图像、虎身纹饰图像和虎钮的造型图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以往,学者对于錞于的类型、分期、断代、族属、功能属性、造型,纹饰等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但分期存在混乱,所发现的錞于给定的年代从春秋到汉代都有,且主要集中在战国和汉代。这些錞于中虽有墓葬出土,但大多数为拣选或者传世品,那么年代的界定可能就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断,所以对于錞于年代的重新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一百多件錞于中挑选出典型器物进行分型分期,之后将所有的錞于以标准器为参照进行类型的确定,同时对有明显时间判定错误的錞于年代进行修正。在分期后,做出不同时期錞于的分布图,之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錞于类型的发现情况,将錞于的起源和时空变迁进行整理,关注錞于时空格局的变化。錞于按照钮可分为虎钮,龙钮,马钮,环钮等,其中发现的虎钮錞于数量为大宗。以往的研究普遍认同虎钮錞于为巴人器,或者说是巴人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将其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乐器传播了出去。可是江苏无锡鸿山越墓出土的一批青瓷和硬陶錞于,浙江海盐以及长兴鼻子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原始青瓷錞于,其上的C形、S形纹饰都极具本民族和地域的特色,为典型的越人器。那么全国范围内其它地区的錞于究竟是一地起源之后交流传播还是满天星斗式的发展呢,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对錞于背后的国家族群进行重新认识:春秋时期的錞于主要在陕西和山东,到了战国开始分为东、西两线向南传。从陕西(芮国)发展,向东经山东(纪国、鲁国),到吴国和越国,并在此地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青瓷和硬陶錞于,又加入了本地区典型的C形和S形纹饰。向西,通过关中盆地,到达蜀国,蜀国再向东,继续传向巴国,而巴人又在此处将虎钮与本民族特色相融合,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虎钮錞于。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錞于逐渐式微,虎钮錞于成了巴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之后随着巴国国力的逐渐变化,錞于的数量变多,造型和纹饰也更加丰富,如典型的手心纹、人面纹等。而随着巴国的灭亡,虎钮錞于也慢慢减少生产。可以说是虎钮錞于是在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衰落而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