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黃叔璥
中州金石考
金石學
古籍整理
摘要:
黃叔璥(1680-1757),清代大興(今北京大興)人。他在金石學方面用功頗深,撰成《中州金石考》八卷。書中收錄中州地區商周至元明碑刻一千三百多通,是第一部專門著錄考證河南地區碑刻的金石學著作。然而迄今為止,學界尚無人對《中州金石考》一書進行全面的整理與研究。因此筆者先對此書進行標點,在此基礎上,對其成書背景、版本源流、編撰體例、內容特點、價值與不足等方面進行探討。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對黃叔璥和《中州金石考》進行研究,共四章。下編為整理部分,主要對《中州金石考》文本進行標點校勘,以補此書尚無整理本行世之闕,整理文本共計十萬餘字。上編主要包括:緒論部分,對本課題的選題意義及研究現狀進行說明。第一章考察黃叔璥的生平、交遊及著述。第一節考察黃叔璥的生卒年、家世及仕途經歷。第二節考察黃叔璥的交遊情況,以小傳的形式,對黃叔璥主要的友人方苞、尹會一、王素臣、藍鼎元等人進行介紹。第三節敘述黃叔璥的著作,其著作共九種,涉及金石學、歷史地理、文字學、理學等多個領域,研究範圍較廣。第二章主要探討《中州金石考》的成書背景及版本源流。第一節從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學術風氣等方面來探討其成書背景。此外,又以表格的形式對《中州金石考》成書前後的乾嘉時期的金石學著作進行說明。第二節對版本情況進行梳理,以圖表的形式清晰展示其源流。目前流傳的版本主要有兩種:乾隆六年(1741)刻本、顧氏《金石輿地叢書》本。第三章著重探討《中州金石考》的編撰體例和基本內容。第一節對其編撰體例進行分析,在概述歷代金石著作編撰體例的基礎上介紹本書體例,認為它是集分地、存目、跋尾於一體的金石學著作,作為首部收錄中州地區碑刻的金石學著作,它對後世同類體例的金石學著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二節對《中州金石考》的內容進行研究,為便於閱讀和搜檢,以表格的形式歸納《中州金石考》的內容,然後對《中州金石考》所錄材料的特點和引書的特點進行分析。第四章評價總結《中州金石考》的價值與不足。第一節論述《中州金石考》的價值,從四個方面敘述其價值:一史學價值,主要從以碑補史、以碑證史兩個方面說明;二文字學價值,主要從兩點論述:第一,可用以考察文字沿革,證他書記載之誤。第二,書中保存了異體字、別體字、武周時期新造字等珍貴的文字研究資料。三校勘價值,書中對碑址、撰書人的校勘,為後世學者研究金石碑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書中收錄的石經可作為經學文獻的校勘之資;書中引用其他文獻的部分內容,可在原書整理出版時,作為校勘之用。四輯佚價值,主要體現在書中引用了一些已經亡佚的金石著作的部分內容,可作為輯佚之資。第二節主要敘述《中州金石考》的影響,主要從其對河南地區金石學著作的影響、對分地體例的金石學著作的影響以及對清代金石學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說明。第三節主要探討《中州金石考》的不足,主要從考證有失察之處、個別資料記錄有訛誤、缺漏之處、體例有不嚴謹之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結語主要總結黃叔璥《中州金石考》一書的價值與不足之處,黃叔璥《中州金石考》開創了河南地區金石學專門著述的先河,其內容及編撰體例對河南地區金石學著作、分地體例金石學著作以及清代金石學都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