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好川墓地
类型学
分期与年代
文化交流
社会
摘要:
好川墓地位于浙江省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好川村岭头岗,是浙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处遗址。本文以《好川墓地》发掘报告所发表的材料为主要依据,辅以周邻地区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运用传统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好川墓地的分期与年代,布局及形成过程,文化交流,以及与好川社会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揭示好川人群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况。
绪论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进行此研究的意义;再概括好川墓地的发掘情况,并综合论述相关研究;最后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从好川墓地出土的典型陶、玉、石器入手,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明确各类器物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本章讨论各类随葬器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部分墓葬分组并分析各组间的早晚关系;再结合器物“型式”发展的特点将墓葬分组细化,由此形成好川墓地“四期七段”的分期。通过与长江下游地区考古遗存文化因素的比较研究,本章推断好川墓地的年代范围约在良渚文化晚期至钱山漾文化时期。
第二章分析好川墓地的布局与形成过程。在对整个墓地的保存状况做适当推断后,本章利用好川墓葬期段、分布位置等的差异,将墓地划分为七个墓组,并对好川墓地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复原。
第三章系统梳理好川墓地的葬俗与物质文化内涵。文化因素分析显示,好川墓地先后受到良渚文化和昙石山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仍以具有自身特征的文化内涵为主体。针对墓地出土的随葬品,本章将其与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昙石山文化、牛鼻山文化、石峡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相似遗物进行比较;针对墓地的葬俗,本章将其与良渚文化、牛鼻山文化、石峡文化进行比较。此外在漆器分析的基础上,还对好川墓地可能存在的裸祭礼俗进行了详尽说明。
第四章探讨好川社会的相关问题。首先依据新的墓葬等级判定标准,将好川墓葬重新划分为四个等级。在细致分析好川墓地七个墓组的内部结构后,本章探讨了好川人群的社会结构,认为好川墓地所体现的社会形态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而联合形成更高一级的家族组织,最高等级墓葬的墓主身份推测为家族族长。好川墓葬中可能体现的性别差异,社会人口规模等问题也在文中做了具体分析。至于好川社会的经济问题,本章以总体发展趋势、家庭内的经济结构、家庭间的经济差异等角度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在龙山时代大背景的宏观视野下,评价了好川社会的地位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