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类型学
重叠
量范畴
摘要:
重叠是重复使用整个形式,或该形式中的某个成分的一种语法手段,重叠的内容取决于基式。现代汉语研究很早就区分了构形重叠与构词重叠,研究切入的角度主要以词性为区分,分为动词、形容词、名词等词类重叠研究,其中,动词和形容词重叠形式多样,语法意义丰富,因此语言学家们探讨较多;对于体词性词语的重叠偏重于解释其语法意义。除汉语外,其他语言中的重叠形式与意义也受到了关注:我国语言学界对重叠的研究目光主要集中于汉藏语系,其次是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蒙古语族,还有南亚语系的部分语言等。重叠式表量的意义,就动词而言,通常为动量减少/增加、动作复数、动作的时-体-情貌等;就形容词而言,通常表现程度深、遍指和复数概念。总的来说,重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共时的专语研究上,对比和类型学研究较少。语言学中的“数量范畴”研究,通常指的是“数的语法范畴”研究。本文认为应该区分“数”“量”这两个概念,即“量”是“数”的上位概念,“量范畴”包括物量、范围量、时间量、动作量、程度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有基式的、表示量范畴的重叠,是句法层面的重叠。主要运用文献查阅法、归纳法和定量定性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语料重新进行梳理、归类和研究,并尝试得出新结论。语料来自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共67种语言。一方面,笔者希望将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归于普遍类型学框架之下;另一方面,希望为重叠与量范畴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本文总体为六个部分:绪论,物量,范围量,动作量,程度量,结语。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对行文做了简要说明。物量范畴,主要通过体词性成分重叠特别是名词、量词的重叠来表达:均量表达的是对量的处理方式,体现为数词的单独重叠或数、量词的组合重叠,这种语言现象出现在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语言中;不定量偏重对主观量的表达,包括部份量和约量的表述,主要和数词、量词有关,其中重叠表部分量多见于汉藏语系语言中;全量遍指包括遍指和整体量的表达——重叠表遍指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形式和意义,除了数、量词重叠外,还与名词相关;重叠表整体量只在藏缅语族和苗瑶语族中有发现;“复数”意为[+大于一]的量,藏缅语族、阿尔泰语系部分语言和南岛语系部分语言,均有通过重叠疑问代词来表达疑问句中的复数概念的语言现象。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名词、量词的重叠来表达复数概念,名词重叠表复数多出现在南岛语系语言中;最后,得出蕴涵共性:有量词系统的语言,如果量词(完全)重叠式可以表示(全量)遍指,那么名词(完全)重叠式一定也可以表示(全量)遍指。范围既包括现实中的物理范围,也包括人的认知范围:其中范围量全指的含义,有用相对方位词对叠/叠结的准重叠来表示的,也有相对方位词完全重叠的真性重叠来表示的;概念范围的缩小,形式有通过名词重叠词根使语义范围缩小,多见于南岛语系语言中;重叠表集合概念均为构词层面的重叠,阿尔泰语系中存在这种构词现象;最后,重叠方位词还可以表示范围的级范畴,见于侗台语族的侗水语支中。动词性成分重叠本身就蕴含了[+量]的意义,用重叠来表达动作的时-体-态也与量范畴紧密相关:第一节论述了重叠表“时”体现为动量的大或小,有的表达动作的进行时、完成时,多见于藏缅语族和南岛语系;有的表达动作的尝试态或假设态,多见于汉语和侗台语族中;动词性成分重叠表“经常体”多见于藏缅语族;表现的“态”多为持续态和互动态,重叠表持续态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互动态则多见于羌语支的语言中。动作的反复貌为[+动量大],随意貌为[+动量小];跨语言的考察发现,重叠动词词根,表达的多是[+增量];如果是向心/偏正结构的动词性成分,整词完全重叠则表示[+减量];第四节列举了动词重叠式表达的一些复数概念,如动作事件的多数、动作本身的多次或是动作发出者为复数,这一现象也跨语系的存在于一些语言中。程度量与形容词、状态词相关,形容词重叠一般表示程度加深,若表程度减轻一可能为形容词重叠后核心意义转移,二可能是重叠式本身受到句中其他成分的影响。最后,蒙古语会通过重叠形容词,来表达性质状态的复数概念。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