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类型学
闽南
乡镇骑楼
立面构成
风貌特征
摘要:
作为闽南地区近代建筑重要代表之一,闽南骑楼建筑形成于民国时期,是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形成了稳定且极具识别性、代表性的立面样式与类型。其中,闽南乡镇骑楼数量庞大,作为乡镇近代化的重要表征,对于深入剖析骑楼建筑与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类型学理论与方法,将闽南近代乡镇骑楼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十三个闽南近代乡镇骑楼街区,共计646栋骑楼进行实地调研与测绘,获取一手资料。在构筑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立面数据库的基础上,从“骑楼背景—骑楼街区—骑楼单体”三个分类层级系统,辨识提取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立面构成与风貌特征,通过类型还原总结其建筑原型及特征,以此构建了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立面构成与风貌特征的研究框架,并运用类型转换与重组于骑楼立面保护与更新设计实践之中。本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引入类型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梳理类型学的发展脉络及主要内容,总结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类型学的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立面的研究思路:“骑楼背景—骑楼街区—骑楼单体”分类层级以及“辨识提取—类型还原—类型重组”的理论方法。第三章对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的生成背景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闽南近代乡镇与骑楼发展概况、骑楼的历史演变及空间分布规律、闽南乡镇与骑楼的空间结构关系、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的文化特征及内涵,为后文骑楼类型辨识提供指导依据。第四至五章为论文核心内容,分别从街区层级及单体层级进行类型辨识:第四章依据地理区位、文化内涵、建筑材料及风貌等综合因素分为海洋型、山林型骑楼街区,依次从空间形态与肌理、空间尺度与韵律、建筑材质与色彩以及骑楼风貌等要素,分层解读街区特征;第五章从空间类型、立面比例、立面要素三个方面解读骑楼单体立面构成与特征,总结出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三种类型。第六章为闽南近代乡镇骑楼风貌特征研究,将骑楼街区类型和骑楼单体类型加以联系,从而归纳出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的三类风貌:山林传统风貌、海洋过渡风貌、海洋现代风貌,由此构建闽南近代乡镇骑楼风貌谱系。第七章为案例实践,在总结提炼闽南近代乡镇骑楼风貌特征的基础上,以南安市水头镇水头骑楼街为案例实践,基于骑楼现状,依照类型学方法提出骑楼保护与更新策略及设计方案。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以类型学作为研究方法与路径,系统构建了以“辨识提取—类型还原—类型重组”的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立面“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背景、街区和单体三个层级探究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立面构成与风貌特征,得出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的三类风貌:山林传统风貌、海洋过渡风貌、海洋现代风貌,概括闽南近代乡镇骑楼这一典型地域建筑的建构本质与类型本体,由此建构闽南近代乡镇骑楼风貌谱系;运用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实际项目提出具有实践性、普适性的闽南近代乡镇骑楼街区立面更新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