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岭南
养生
中医药
文献
民国
摘要:
目的:岭南指五岭以南,岭南医学在吸收中原医学以及海外医学的同时,结合岭南地域气候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岭南医学文化。岭南中医养生文化作为岭南医学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其内容丰富,别有特色。目前关于民国以前岭南中医养生文献的整理研究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本研究对岭南民国以前的养生文献进行搜寻、收集与整理,以探究岭南养生的源流与发展脉络,并将所得资料按照内外妇儿等学科,以及饮食、情志、传统运动、房室、金丹等方法,分类述评,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岭南中医的养生特色,分析岭南养生文献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期为岭南养生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提供借鉴。方法:1.文献调研法1.1目录调查根据《岭南医籍考》调查岭南民国以前医籍目录;1.2实地调研逐一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省中图)、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广中图)、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研室(以下简称系藏书)查阅以上目录中符合养生定义的医籍,其中养生定义采取教材《中医养生学》中的界说,指“采取措施保养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行为,使未病之人不病或少病得以健康长寿,使有病之人提高生存质量以防变防复甚或带病长寿”,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抄写、拍照、扫描、打印等,并结合互联网电子资料。2.归纳分析法将搜集到的岭南民国以前养生文献,按照学科(内外妇儿等)、方法(饮食、情志、传统运动等)分类述评。3.田野调查法前往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调研“新冠”期间当地的防疫手段和方法。4.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综合运用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知识,对搜集到的岭南民国以前养生文献,进行分析提炼,探讨岭南养生学术源流,总结岭南人民的养生特色,阐述岭南养生文献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结果:根据《岭南医籍考》提供的岭南医籍目录等信息,共搜阅到111本古籍,纳入73本。远古至秦汉时期岭南人民源自生存压力,不得不用火、干栏式建筑、舞蹈等防治肠胃病、风湿痹病等,提高生存率,大量地下文物的出土向我们昭示岭南人民已有药饵、熏香防疫、服食金丹等养生形式,此时尚无养生文献出现,属于萌芽期;晋唐时期岭南出现第一本养生专著《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与《申苏方》针对岭南的瘴疟、蛊虫等常见多发病提出防治,第一本岭南地方植物学著作《南方草木状》和记录岭南与海外药材的《海药本草》,里面均涉有养生延年作用的岭南地方物产,唐朝官员南下仕宦带来众多中原方书,以上均为岭南养生文化奠定基础,为奠基期;宋元时期国家级医家陈昭遇与其他医家合著《太平圣惠方》,涉及岭南脚气病、金丹相关内容,刘昉的《幼幼新书》使岭南养生已不限于常见多发病的防治,开始关注儿科,《岭南卫生方》是第一本冠以“岭南”的卫生方书,此为发展期;明清时期岭南养生内容向内外妇儿眼喉等全方面展开,影响较大者有《广嗣金丹》等,《生草药性备要》全面总结明代以前岭南人民用生草药防治疾病,《增补食物本草备考》首次系统归纳岭南地区食疗经验,并诞生第一本鼠疫防治专著《鼠疫汇编》等大量防治瘟疫的著作,又岭南近海,晚清时西医院、西医士率先经澳门登陆进入岭南,中西医养生始有汇通,现存由岭南人所著的富有中西结合特点的又一养生专著《中外卫生要旨》应运而生,此时期是岭南养生的繁荣及嬗变期。民国以前岭南古籍养生文献,涉及临床各科应用,其中既有借鉴中原的断脐、绷裹、调经、种子、临盆须知等养生调护内容,更有岭南地方的蛊虫、瘴疟、暑毒、脚气病、湿热等病候防治,养生方法包括煲汤、药膳、药茶、香薰、艾灸、传统运动等多种形式,总结岭南养生特色,发现岭南人民多食药膳,饮食清淡,喜泡药酒、喝药茶,尤其是煲粥汤;岭南自古瘴疠滋生,明清时期瘟疫流行,岭南医家对其提出诸多防治方法,重视瘟疫防治;岭南人民包容开放,融合中原养生文化,汲取海药,汇通中西,吸收养生新知。结论:岭南民国以前养生文献,向我们揭示,岭南人民注重养生,早已蔚然成风,自古至民国,岭南养生源流可分为“萌芽期”、“奠基期”、“发展期”、“繁荣及嬗变期”。岭南养生具有以下特色:1.崇尚膳食颐养;2.重视疫病防治;3.积极吸收养生新知。这些养生文献内容,不仅为保障岭南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卓越贡献,并且记载、开拓了岭南地方本草的挖掘与使用,为岭南药食同源提供可靠依据,为岭南药膳的制作、开发提供具体思路,岭南养生文献所承载的岭南中医药养生文化,大大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时至今日,伴随岭南凉茶、汤澧饮誉海内外,以及岭南在防治“非典”、“新冠”中的突出表现,岭南养生文化正迅速发展,引起国人关注,这也进一步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