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艾灸
膝骨关节炎
文献
不同疗程
炎症
肠道菌群
摘要:
第一部分艾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知识结构和影响灸效因素的可视化分析
目的:通过CiteSpace和Gephi软件分析艾灸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规范化治疗KOA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1998.1.1至2021.10.31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发表的艾灸治疗KOA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机构、作者和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利用Gephi软件对腧穴应用规律进行分析,运用Excel对发文量、灸法、疗程及施灸频度进行描述及统计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129篇文献,发文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作者陈日新、武永利的发文量最高;研究机构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主。对关键词分析,得出艾灸治疗KOA主要围绕灸法、评价指标、研究方法和药物开展研究,研究热点在不断更替。选穴以“犊鼻”频次最高,“足三里”为最核心腧穴。灸法以温针灸最多,其次是温和灸、隔物灸。疗程主要集中在2周、4周、6周三个阶段,频度以“每日1次”和“隔日1次”为多见。
小结:艾灸治疗KOA的研究整体呈现出增长趋势,研究机构相对分散,作者之间缺乏多团队之间的合作。研究热点在灸法、药物、疗效、观察指标等方面变化。艾灸治疗KOA的施灸方法、选穴处方、疗程和频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规范。
第二部分不同疗程的艾灸对膝骨关节炎大鼠炎症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疗程的艾灸对KOA大鼠炎症的影响,探究不同的施灸疗程对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艾灸2周组(MS2)、艾灸4周组(MS4)、艾灸6周组(MS6),每组8只。利用碘乙酸钠诱导KOA大鼠模型,取“犊鼻”和“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干预,隔日一次。测量各组大鼠的关节直径,HE观察软骨病理变化并进行Mankin 评分;采用 ELISA 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 IL-1β、TNF-α 和 IL-10的表达情况。
结果:关节直径的比较发现:造模后,N组的关节直径明显小于其他各组;治疗后,与M组比,MS4和MS6组的关节直径明显减小,而MS2组的变化不明显。HE和Mankin评分显示:与N组相比,M组软骨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且Mankin评分最高。与M组比较,MS4和MS6组软骨病理损伤程度明显改善,Mankin评分显著降低,且二者无明显差异;MS2组均无明显变化。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一致,显示:与N组相比,M组IL-1β、TNF-α增加,IL-10显著减少。MS4和MS6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与M组比较,两组中IL-1β、TNF-α均显著降低,IL-10显著升高;MS2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小结:不同疗程的艾灸对KOA的炎性因子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MS4和MS6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缓解炎症,改善软骨症状,且优于MS2组。说明当累积达到一定的施灸量时,才出现明显的效果,但是该疗效不会持续不断增高。
第三部分不同疗程的艾灸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疗程的艾灸对KOA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进一步确定合适的施灸疗程,为临床疗程的确定提供参考。
方法:实验方法同第二部分,取大鼠粪便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结果:与N组相比,M组大鼠肠道微生物结构紊乱,多样性降低。与M组比较,MS4和MS6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增高,调节肠道菌群向N组方向靠近,有益菌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 group和Ruminococcaceae UCG-014 增加,致病菌 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减少(P<0.05);MS2 组 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 也减少,但是致病菌Prevotellaceae NK3B31 group也增加,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变化。
小结:MS2组对KOA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的改善不明显。MS4和MS6组接近均可提高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增加有益菌降低有害菌含量,使菌群结构接近正常,间接影响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效果。
结论:
1.艾灸治疗KOA的研究呈增长趋势,热点不断变化,但缺乏多中心间的合作。艾灸治疗KOA的灸法、选穴、疗程和频度有待进一步规范。
2.不同疗程艾灸对KOA的炎性因子影响存在差异,MS4和MS6组之间无差异,均比MS2组更能有效抑制炎症,发挥对软骨的保护作用。
3.不同疗程艾灸对KOA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也不同,MS4和MS6组均比MS2组对肠道菌群的改善更明显,使肠道菌群朝着正常的方向靠近。
综上,MS4和MS6组对炎症和肠道菌群的改善接近,且均优于MS2组。不同的施灸疗程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从而影响炎症水平,发挥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