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三科统编教材
数字资源
供需适配
摘要:
推行和使用三科统编教材是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举措。在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数字资源是民族地区师生教好、用好、学好统编教材的重要辅助,优质高效的数字资源供给是民族地区师生用好三科统编教材的关键环节,是贯彻“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精神的体现,也是推进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围绕“如何用好三科统编教材”这一命题,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配套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从顶层设计层面对三科统编教材数字资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民族地区三科统编教材高质量使用,客观上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字资源予以支撑。然而,现实中存在着数字资源供需错位,资源内容与师生认知水平不相契合等问题,使得民族地区教师难以找到适用的教学资源。基于此,为探寻民族地区三科统编教材数字资源供需适配的可行路径,帮助民族地区师生用好三科统编教材,本研究秉承供需适配和有效教学的价值理念,遵循理论思辨与实证探究相结合的逻辑思路,探讨了民族地区三科统编教材数字资源供需适配的实践样态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民族地区三科数字资源供需适配度提升的有效策略,以期实现三科统编教材育人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基于文献分析厘清三科统编教材使用与数字资源供给的关系逻辑;其次,深入了广西、内蒙两地进行田野考察,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辅以观察法对数字资源在三科教学课堂应用的真实情形进行研究。其中,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4139份,使用SPSS26.0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共收集三科教师、学校领导、资源开发人员等访谈资料58份,学生个体访谈资料35份,以分析三科数字资源供给的整体状况和教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地观察三科课堂400分钟,参与三科教学实践一次,线上观察三科课堂1600分钟及三科教学竞赛活动2场,以收集三科数字资源应用的典型案例和材料。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三科统编教材数字资源供给渐成体系,包含通用型和专用型两类模式,逐步形成了多层级、多平台、多主体的供给形态,为民族地区推行三科统编教材工作落实提供了可能。然而,数字资源供给与民族地区三科教学需求适配度较低的困境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二者的适配矛盾具体表征为:第一,数字资源丰富性与平台资源易用性存在一定冲突,教师获取适配数字资源的难度相对较大,普适性资源供给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群体间的差异性;第二,数字资源碎片化供给和三科知识系统性存在一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科统编教材知识的渗透性,三科知识教学所用资源凌乱、分散,进一步造成三科统编教材铸魂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现有数字资源供给与民族地区学生接受能力协调程度较低,没有充分兼顾学生群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第四,现有数字资源难以有效满足三科教师的多样化教学需求,与三科教师教学思路适配度有待提升;第五,现有数字资源未充分满足民族地区教学评价需求,缺乏适配的课后评价资源。本研究认为民族地区数字资源供给与三科教学的供需适配困境是多主体、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从某一主体视角来提升三科数字资源供需适配度的做法效果甚微,需要多主体群策群力,由内而外的加强协同合作才能有效解决民族地区三科统编教材数字资源供需适配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资源供给层面,应基于民族地区教学需求开发适配新资源,以师生在三科教学中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对数字资源供给内容进行完善;注重数字资源在民族地区教学文化视域下的融合发展,将民族地区适用于三科统编教材教学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搭建校本资源库,从而提升数字资源供给与民族地区教学环境的适配度。在资源管理层面,要增强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明晰各主体职责与职能,以此建立完备的数字资源供给保障机制,包括资源共建、审核、共享等制度与工作运行机制。在资源使用层面,要增强教师数字资源整合生成能力,以教学需求带动数字资源供给侧改革,根据民族地区学校和师生的特点对数字资源进行“二次开发”,重点培养教师的跨文化理解力和数字资源“在地化”使用的基本技能,增强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让教师成为优质教学资源供给的最大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以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去满足民族地区三科师生的教学需求,改善三科统编教材教学效果,贯彻国家意志,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