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病
饮食
中医
文献
摘要:
目的: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医心病饮食宜忌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可供中医心病临床使用的理论及依据,并结合临床医案进行验证。方法:选择中医饮食宜忌观发展最成熟的明清时期,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中华医典软件等,以关键词“心”“血”“脉”“神”“胸”进行检索,收集明清时期符合中医心病饮食宜忌的内容。并对所收集内容进行整理、鉴别。利用归纳法、分析法及信息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一步对中医心病饮食宜忌文献统计结果、理论、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包括记载特点、内容分类、饮食宜忌成因、机理、临床应用等,最后结合临床医案进行验证。结果:(1)通过检索,共纳入相关文献87部,相关条目514条。其中中医医心病饮食宜忌相关内容198项,590频次。记载与心病相宜246频次,相忌213频次,宜忌均有55频次。记载饮食宜忌影响心241频次,影响血脉168频次,影响血脉105频次。(2)文献著作统计结果显示:记载中医心病饮食宜忌内容最多的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计42条。次之为清代章穆的《调疾饮食辩》及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计37条。(3)内容项统计结果显示:频次最高为“咸味”57次,次之为“酒”50次。此外韭、蒜、葱、苦味、酸味、饱食、渴饮、清淡饮食项频次也较高。(4)内容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内容中频次最高的是食物作用相关内容,涵盖了饮用品、粮食(农副)、肉食、海鲜水产、蔬果、药食多种类别,其中排名前10的饮食物为酒、韭、蒜、葱、林檎、莲子、小麦、猪肉、茶、鹿。其次为五味偏嗜相关内容,其中咸味居首、苦味次之。还包括饮食习惯相关内容。频次最低的为时令配伍相关内容。(5)饮食宜忌理论分析显示:五味影响心病是一是通过五行生克理论,苦入心,咸伤心。二是通过五《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心欲软,食咸软之;心苦缓,食酸收之。同时部分饮食通过对血脉、神明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心病。还存在部分饮食物直接描述为进食后出现相应的心病症状,因为缺少作用机理的分析,对病位描述可能不准确,这部分内容存在可信度的问题。(6)不同类别饮食物理论分析显示:在与心病关系最密切的10种食物中,酒、茶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小麦为“心之谷”,可以养心气。韭、蒜、葱辛散,多食神昏。猪肉多食易生痰浊,进而壅塞血脉,牛乳、鹿肉、林檎则对心病或无特殊作用。(7)临床上心病患者宜苦味、清淡饮食;忌过食咸味、辛味以及大热大寒之品,同时应注重易生痰湿之品的间接影响,多则医案对其验证有效。结论:(1)明清时期中医心病饮食宜忌文献记载以本草和养生类著作为主,具有关注度高、内容分布大多广泛分布、重复性两极化的特点。(2)明清医家对饮食物之于心病的影响大多有据可考,较能信服。(3)中医心病饮食宜忌的内容可以分为:食物作用相关内容、五味偏嗜相关内容、饮食习惯相关内容、时令配伍相关内容。(4)临床心病饮食宜忌作用机理包括:五味相关、寒热相关、生理相关、症状相关。(5)在临床上,心火偏旺、心神受损的患者不宜食用辛味以及大热之品,如酒、薤、葱白、蒜、姜、炙肉等,可以适当饮茶及食用苦味蔬果,尤其是药食两用之品,如莲子、苦菜等。心病津血受损的患者忌过多食咸味及易生痰浊之品,尤其是盐和海物。心气亏虚患者可适当食用小麦,慎食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