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文献
中药处方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摘要:
目的:对数据库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治疗NAFLD的高频药物、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发掘治疗NAFLD的核心药物组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组的有效作用成分,并预测其潜在的作用靶点以及信号通路等探索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NAFLD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 Database)、万方(Wanfang Patent Database,WFPD)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1月 1日所有关于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文献,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运用Exce120 1 0统计并分析文献中高频中药、性味归经、功效等分布情况,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中药组方规律,运用SPSS Modeler18.0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使用TCMSP数据库筛选该药组的活性成分,在Drug Bank数据库中对筛选后的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通过OMIM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NAFLD的靶点信息,再运用Uniprot数据库对所有靶点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成分-靶点的交集基因输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寻药组治疗NAFL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生成蛋白互作网络图,筛选出核心靶点。再利用Cytoscape软件将疾病、通路、靶点、中药、活性成分之间的关系及蛋白互作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1.中药频数分析:本次研究共筛选纳入中药处方4 5 3首,其中有辨证分型的处方共226首,所有处方共涉及中药222味,累计使用中药共出现4798次。总体用药分布结果显示,山楂、泽泻、茯苓、丹参、柴胡、白术、决明子、甘草、郁金、陈皮、半夏、白芍、茵陈、荷叶、黄芪、大黄、何首乌、赤芍、薏苡仁、虎杖、当归、党参、枳壳、苍术等24味中药是治疗NAFLD的高频中药。性味归经分析中,四气以寒性(3 8.7%)、温性(3 1.9%)、平性(22.5%)药使用最多,其次为凉性(5.4%)、热性(1.3%);五味分布情况为:甘(30.5%)>苦(29.9%)>辛(22.4%)>咸(6.4%)>酸(4.9%)>淡(3.2%)>涩(2.6%);药物归经前四位为:肝(2 1.1%)、肺(1 4.3%)、胃(1 4.2%)、脾(1 4.0%)。药物功效分布中,补虚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消食药、理气药;补虚药中补气药和补血药使用频次最高,利水渗湿药中利水消肿药使用频次最高。2.聚类分析:将24种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四类药物组合,聚一类: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党参-柴胡-白芍-甘草-赤芍-当归;聚二类:山楂-决明子-丹参-何首乌-泽泻-大黄-郁金-枳壳;聚三类:茵陈-虎杖-黄芪-薏苡仁-苍术;聚四类:荷叶。3.关联规则分析:在文献处方的关联规则中,共有二项关联规则5条,三项关联规则27条,其中山楂-丹参-泽泻的支持度最高,置信度也较高,分别为40.1%、83.5。山楂-决明子、山楂-丹参-泽泻是文献治疗NAFLD较为重要的组合。4.网络药理学分析:根据数据挖掘结果,选取山楂-丹参-泽泻作为核心药物组合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山楂-丹参-泽泻药物组合活性成分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等成分与疾病靶点产生了较多关联,是治疗NAFLD的主要作用成分。药物组合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中 STAT3、RELA、MAPK1、TP53、AKT1、TNF、ESR1、IL6、RXRA 等标靶基因在 PPI网络中产生较多关联,为此药物组合作用于NAFLD的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山楂-丹参-泽泻药物组合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通路等相关通路作用于相应的靶点来治疗NAFLD。结论:1.中药治疗NAFLD的常用药物有山楂、泽泻、茯苓、丹参、柴胡、白术、决明子等;用药特点以甘、苦、辛为多,寒温并用;治疗大法以健脾疏肝为主,辅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清热之法。2.山楂和决明子、山楂-丹参-泽泻在中药治疗NAFLD的文献处方中相关性较高,为常用的药物组合。3.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山楂-丹参-泽泻药物组合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等多种活性成分,通过调控STAT3、RELA、MAP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