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岭南中风病
文献
源流
学术思想
摘要:
目的:
岭南医学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荟萃的结晶。岭南医学注重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结合特有的地域文化、气候特征、药材资源、民间经验以及特有疾病、常见证型等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的地域医学。岭南中风病的研究目前还有着巨大的发掘空间,有诸多医家的中风病相关文献尚未被研究,其中蕴涵的真知灼见可以很好的为临床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分门别类整理岭南历代中风病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按照纵向时间顺序,着重于清代,阐释不同时期的医家医籍对中风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的认识,结合时代历史背景,梳理岭南中医医家诊治中风病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探讨中风病的学术源流,以期为中风病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1.文献调研法:用于文献搜集
1.1目录汇集根据《岭南医籍考》《岭南医学史》《广州大典》搜索岭南建国前医籍目录,汇集成表格。
1.2实地调研逐个查找翻阅上述表格中涉及的医籍,对中风病相关的文献进行摘录,拍照保存底本,识别成Word电子版本以供后续研究。查阅资料发现广东收藏中医的古籍主要分布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医医史文献学教研室,故以此三地为主要查找地。
2.学术理论分析:用于文献整理研究
采用传统阐释、横纵向对比、追根溯源、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历代岭南中医医籍中有关中风病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述评,包括中风病的理论论述、证候特点、治疗方法、用药特点、学术特色等。此外,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方法,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梳理岭南中风病源流,分析其变迁情况。探索岭南代表性医家的中风病治疗思想,着重于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追溯其思想之继承,探析其学术之创新,深入解读医家的学术特点,使得学术脉络更加清晰明了。归类整理各时期岭南中医医家诊治中风病的相关理论、诊治特色等资料,为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凭据。
结果:
共查阅古籍163本,其中与中风病相关的岭南医籍48本。远古及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此时期的特点是尚未出现独立的医学专著。晋唐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的进步,岭南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开始出现了影响力颇广的医家与医学著作,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于中风的病名、症候、论治已有了具体的论述。晋唐以前,属于萌芽期。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进一步扩大了“广义中风”的范围,系统的阐述了中风的症治;释继洪《澹寮集验秘方》首次论述狭义中风,且首次开始有了对于中风“内因”的探索。宋元时期,为奠基期。明清时期,岭南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景岳全书》的广泛影响,涌现出一批综合性内科医著,此外,还有诸多医家传承创新景岳思想。可分为私塾景岳派和补偏救弊派两派别。私塾景岳派包含了谢完卿、刘渊、黄岩,该派医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有直接引述景岳观点的内容。而在补偏救弊派中,最为代表的便是何梦瑶。此时期更多医家开始注重区分鉴别中风,如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首次区别湿病与中风,《三合集》区分中风和外风,《医碥》区分感冒外风、中寒与中风,《脉如》《提携便览》区分中风和类中风,《医粹精言》鉴别中风和伤寒中风,《济世良方》鉴别中风和伤风。对于中风病病因,在此时期,医家不再拘泥中风的外风论,开始了内风论的探索,如盛端明的胃虚致风,刘渊提出的素体虚衰致病和痰涎致病,何梦瑶的火热为病、内伤中风,徐延祚提出风分内生和外中等。在论治方面,医家承前启后的提出诸多论治法,如刘渊创新性提出的中风的六经证治,且记载了丰富的自创的验方,叶茶山提出可以药酒结合论治等。此外,潘名熊涉及了中风后遗症的因机证治方,周其芬提及了中风的预防之法,郑观应的《中外卫生要旨》论述了中风的养生功法,江英华《卫生指南》阐述了中风的急救护理法等。明清时期,为快速发展期。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影响,对于中风病的认识在医家的探索下表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性。《洄溪医案唐人法》书中有了“脑出血”之名,且从西医的理论阐述了其病机。《针灸医学大纲》中涉及了“脑溢血”“卒中”之词,首次见了“电击中风”之名,《针灸寻真》中非常详细的阐释了中风的四期病机等。民国时期是总结创新的时期。
研究岭南地区现代名老中医的治疗中风病经验,各医家诊治中风各有特色。陈典周以活血化瘀治中风,育阴潜阳治中风。蔡荫庭以舒筋活络治疗中风。邓铁涛治疗中风包含了补气化瘀,点舌法急救,善施针灸。陈全新强调针灸补泻并施。何炎燊的治风之法有以泻去闭,补益阳明,滋阴治风。司徒铃重视疏肝息风,活血通络。靳瑞使用时间针刺法治中风,开窍祛邪,扶正祛邪。孙康泰以滋养肝肾法治疗。吴灼燊使用补气化痰,养血祛风,清热化痰之法。杨文辉发明CT定位围针治中风。刘茂才以痰瘀论治中风,且确定中风阴阳诊治。
结论:
本研究基于岭南中风病探析其发展源流,晋唐及以前的中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