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专递课堂
科学教学
课程开发
数字资源
摘要:
“三个课堂”的长期有效开展推动了边远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专递课堂”的有效应用模式和稳定推进机制。“专递课堂”是“三个课堂”中向落后地区递送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一种帮扶形式。当前,国内政策聚焦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问题,号召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从而开不足开不好小学科学课。
在基础教育中,小学科学是短板,“专递课堂”中的科学教学则成了短板中的短板,要削弱短板,利用“专递课堂”帮助落后地区提升其内生发展能力是策略,优质数字资源是关键。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作为开展“专递课堂”应用实践的边疆民族山区县域典型样本,结合科学教学与课程开发理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原则,在理论研究、实证调查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面向专递课堂的小学科学数字资源进行了结构设计、开发和应用评估。以下是对本文相关工作及成果的概述:
首先,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科学学科的视角对课程论与教学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界定了技术工具在科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为科学数字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中存在显性的方法、隐性的方法和HPS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取决于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的心理加工过程,其中显性方法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其次是HPS的方法;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是从直观经验到抽象概念的发展过程,而视听媒体是连接直观与抽象的桥梁;本研究秉持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精神,以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指导数字资源设计与开发工作,进而在专递课堂的场景中最大化发挥技术与媒体的应用效能。
其次,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以怒江州为代表的教育薄弱地区开展科学专递课程的可行性及其对科学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信息化教学环境基本实现全覆盖,具备开展专递课堂的硬件条件;科学教师结构性短缺,专业知识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欠缺,教学任务过载,优质科学数字资源的递送满足了科学教师的普遍需求。针对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科学数字资源兼顾科学概念理解与科学实验操作,为科学教师提供教学支架和一体化配套资源,辅助专递课堂场景下的科学教学和双师协同任务。
第三,本文基于内容、教学法、技术工具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科学概念发展阶段和学习周期理论为理论模型构建了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将每课时具体划分为探究预备、科学探索、科学研讨、历史回眸和课后任务五个板块,据此完成了四、五两个年级四册科学数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本文节选了《怎样计量时间》和《观察土壤》两个教学案例进行了课程标准分析及详细的案例展示与解读,旨在阐明科学数字资源开发过程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和技术工具使用的一般过程模式。
最后,本套科学数字资源在云南省怒江州两县、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和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开展了应用和效果评估。本文对率先在怒江州开展的两节科学专递课的上课效果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之后在贵州和广东两地开展了一学期专递教学试点工作,并进行了期中质量监测和教师访谈,教学效果和质量监测数据结果证明了本套数字资源与欠发达地区薄弱校和教学点的适配性,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本套资源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资料分析和推理论证等方面的发展提升仍需要在更长时间跨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