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档案理论
管理实践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人类社会活动
地方规范性文件
档案管理学
原始记录性
社会实践活动
摘要:
一、实物档案管理的现状(一)实物档案管理的现状实物档案作为档案管理中的一个现实存在,从历史延续上,在各级国家档案馆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档案管理中,长期与纸质档案为主的各类档案管理并存。目前在档案管理学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系统的理论。围绕实物档案的属性及管理等诸多方面,一直存有不同的观点。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活动和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实物档案形成的范围和数量日益增多,面对这种现实,为了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管理的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档案界一些同志相继提出了“实物档案”这一概念。二十多年来,围绕“实物档案”这一概念的争论一直存在。赞同与反对双方经过多年的理论,仍未得出最终一致的结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没有形成权威的定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档案工作者和各级各类档案管理部门对实物档案的认识感知逐步由浅入深,对实物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近年来,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京市等多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相继发布了实物档案管理办法和实物档案整理规则等地方规范性文件,对推动和规范实物档案管理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二)对“实物档案”概念赞同者和反对者观点的简略陈述赞同者根据档案定义的概念延伸对“实物档案”作出的基本定义是:“实物档案是指以物质实体为载体,能够反映本单位职能活动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特定有型物品。”赞同者认为,实物之所以确定为档案,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性、直观性、确定性等特征,能真实地记载社会各项实践活动,并能生动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历史。而否定者认为,实物之所以不能成为档案,关键在于这些实物不具有档案的本质属性,即原始记录性。这些同志认为,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是人们办理完毕保存备查的一种文件,它是融原始性与记录性于一体的特殊事物。所谓原始性,就是说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事后编纂和加工的。所谓记录性,自档案学诞生以来,档案界研究的“记录”无一例外是指狭义的记录,即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等记录工具直接将人类社会活动信息记录在特定载体(如纸张、胶片、磁盘、光盘等)上,而人们只要掌握识别这些文字、符号和图像的工具就能获得其中的信息。而档案馆和各社会组织档案室所收藏的实物,也许具有原始性,并能传递给人们人类既往活动的信息,但它并不能成为档案,理由是它不具备有狭义的“记录”性质,不是通过文字、符号和图像等记录手段直接将信息记录于特定载体,反映某一行为的全过程,而是通过某事物的形态与结构反映某种行为的结果。人们只能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和推测去获得某种深层次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