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残疾人
社会交往
社会支持
摘要:
当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经超过8500万,涉及2.8亿家庭人口,占总人口的6.34%,这一庞大群体的福祉保障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民生发展的“动态参照系”,其生存境遇与社会参与水平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指数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当下,残疾人群体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受到多重限制,导致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劣势累加。社会交往是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残疾人的社会交往不仅有助于残疾人突破困境,也有助于外界深入了解残疾人及政策的科学制定。
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N市X残疾人之家的线下访谈,研究残疾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与典型特征,并从内外双重驱动力破解残疾人社交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研究发现残疾人社会交往的过程具有固定的社交模式。首先是认知层面的认同需求,这是第一个阶段;其次是情感层面的持续共情,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之上,继续依靠共情进一步社交加深;最后是行动层面的亲密关系,这是残疾人社会交往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具体表现为他们会彻底接纳你融入该群体,在后期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再反感,而是积极配合,把你当作自己的亲人。其二,研究发现残疾人社会交往呈现出四大典型特征即从交往范围上看,具有“小圈子”与“大团体”特征;从交往强度上看,具有“强联结”与“弱主动”特征;从交往要素上看,具有“价值认同”与“重情重义”特征;从交往方式上看,具有“现实隐忍”与“网络重塑”特征。其三,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影响残疾人社会交往典型特征的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为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了残疾人社会交往的典型特征在于内在力量的自我边缘化即“自我认知消极”、“情感获得不足”与“生理弱势”,和外在力量的被边缘化即“制度的不健全”、“外在的歧视”与“家庭的冷落”。
本文也对现阶段研究的不足、研究意义、创新之处以及X残疾人之家的干预方案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梳理,同时也对当下的科技赋能与残疾人社会交往重塑进行了一定讨论,以便推动接下来的研究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