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趣缘群体
社会交往
社交模式
云救助
流浪猫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深度渗透与动物伦理观念的革新,流浪猫等流浪动物生存状况逐步由“隐匿”走向“可见”,并成为社会走向高等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为现实中的个体提供一个新型社交空间,由此催生了依托数字媒介技术的流浪猫云救助实践。在此背景下,流浪猫云救助群体依靠虚拟社群达成跨地聚合,形成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技术协同为标志的数字化交往生态。本研究主要聚焦该群体社交模式这一内容,依托马克思社会交往和网络趣缘群体等相关理论基础,采用参与式观察及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流浪猫云救助群体的社交表征,以期深入认识流浪猫云救助群体的社交模式类型,以及该群体社会交往的价值意义与风险挑战。
本研究首先从三个主要社交要素来分析流浪猫云救助趣缘群体的社会交往的表征情况。研究发现,“流浪猫”既是趣缘核心,同时也是拉动个体聚合成群的社交纽带,人们对流浪猫的态度转变主要体现在人猫关系的变迁史以及流浪猫的媒介可见度提升的过程中。其次,在交往行为维度,云救助实践可解构为工具导向型、情感驱动型及教育规训型三类行为,其行为发生场域呈现出开放型与闭合型的二元空间嵌套特征,并且云救助行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第三,流浪猫云救助趣缘群体作为交往的主体,群体成员其交往过程中有明显的层级结构,依照功能可以分为跟随者、决策者、监督者和行动者,同时,群体成员在社会交往中呈现“分布式协作”的核心特征。通过对三个社交要素的分析,发现流浪猫云救助群体的社会交往呈现出四种模式,分别是内容主导的碎片化社交、以猫为媒的情感化社交、关系弱化的强互动社交、扎根现实的沉浸式社交,这些社交模式的形成既源于算法推荐与平台功能等技术架构的底层支撑,也映射出群体成员寻求自我价值和群体归属的心理诉求。
最后,研究还发现流浪猫云救助群体的社会交往具有明显的价值意义和危机挑战。基于流浪猫云救助的社交属性,其交往行为具有拓展社会网络关系、缓解群体性焦虑情绪和形成趣缘文化等价值意义。但同时也需警惕三重危机,即社交目标的公益性和功利性冲突、社交场域的制度性冲突以及交往行动的可持续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