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交易
交情
乡村市集
社会交往
乡土文化
摘要:
乡村市集作为重要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既是发生“交易”活动的场所,也是集中体现乡土社会特有“交情”行为逻辑的重要场域,更是乡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市场形式的改变冲击了传统乡村市集交易模式,乡村市集的发展出现了“趋同化”等诸多问题,部分市集开始合并至乡镇或消失,导致村民丧失了主要的商品交易和文化交往空间。但“熟人”交往逻辑和情面规则对村民交易行为的影响并未消失,且作为未来乡土社会中的主要交往逻辑与规则仍会持续产生影响,因此经济“交易”与熟人“交情”在乡村市集中形成互嵌。本文希望通过对乡村市集“交易与交情”行为的研究构建乡土社会关系,并探寻行为与场域相互成就的方法,激活市集经济与文化功能,带动乡村产业兴旺。
本次研究的主体是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石堰村枷担桥市集老街。石堰村虽为传统造纸村落,却鲜有人知。枷担桥市集始建于民国,为解决纸农生活和手工纸销售问题而修建,后由于纸业衰退,逐渐丧失其市集功能。传统生计方式虽日渐式微,但村民尤在,且部分传统建筑、造纸遗址、传统市集空间格局保存尚好,乡土文化气韵浓厚。笔者自2021年开始参与夹江县相关建设项目时,注意到枷担桥的特色,认为其市集再造是夹江县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故对其展开研究。
本文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首先借由社会学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档案查阅、乡村访谈等方式,梳理乡村市集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分类研究乡村市集并实地调研,找到其共性及个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三章探索了乡村市集的内涵价值,通过解析发展良好的乡村市集应具备的场域特性及其中“主体、行为、空间”要素的关系,得出主体行为与市集场域相互促进的结论;第四章基于枷担桥的发展概况,以“主体—行为—空间”为线索提出重塑其“交易与交情”的具体策略。第五章为枷担桥市集的设计实践,分别对新主体、新场域、新内涵进行设计,论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最后对此次研究进行结论陈述,分析不足,提出展望。
全文对于乡村市集的研究是以将乡土文化向资源转化为主要研究目的,希望通过社会交往理论作为理论切入点、乡村市集作为实践切入点来探讨“交易与交情”背后的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同时结合环境设计方法重塑乡村市集,探索将其作为文化空间和乡村产业对外窗口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乡村市集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乡土文化的当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