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信息需求
公众满意度
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给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更多风险,无论是冷链包装上的新冠病毒还是最初被误命名为“猪流感”的H1N1病毒,都会引发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与焦虑,使得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在应对食品安全风险、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众多利益相关方中,公众作为食品安全风险最终承受者,具有特殊性,需要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获取有效信息以防范、应对风险。因此,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从公众视角出发,探究公众希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包含的信息内容及其交流方式,以期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建议参考,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本文以疫情期间微博平台上关于“食品安全”的文本数据为研究对象,以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等方式为研究手段,挖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食品安全信息需求,并对不同阶段下公众信息需求的演变进行分析,找到公众信息内容需求的变化规律。文本分析结果发现,在疫情的任何阶段公众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监管、校园食品安全等常规信息;但疫情发生后,公众新增了对于冷链食品安全、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场所疫情防控情况等由疫情引发的全新的信息需求;而在疫情较为严重的阶段,公众还需要食品物资供应相关信息。最后,本文以食品供应链为主线,整合过往研究中发现的潜在信息需求与文本分析发现的公众集中表达的信息需求,构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公众食品安全信息需求框架,明确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信息内容的需求。其次,本文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满意度影响因素假设模型,调查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式的看法,为风险交流工作提供参考。具体思路如下:基于顾客满意度模型,考虑公众态度和感知风险,构建假设模型,并根据模型,结合公众食品安全信息内容需求设计问卷,调查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式的看法。进行实证研究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分析检验,确定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公众感知质量越好、期望越高,则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越满意;感知风险则对于公众满意度有显著负向作用;公众态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信息内容和交流方式两个方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策略提出建议:风险交流中提供的信息内容应该兼顾常规食品安全信息和疫情下新增的风险信息,并关注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阶段信息需求的变化;在进行风险交流时,需要控制公众风险感知、优化交流质量、了解公众期望、以及引导各方交流主体共同参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