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农民工
家乡认同
社会交往
信息传播
乡村治理
摘要:
作为信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农民工都处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在使用信息设备、利用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服务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引发了社会传播形态的深刻变革。随着技术门槛的逐渐降低和移动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搭乘社交媒体的快车,开始摸索媒介化生存道路。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社交媒体对人们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理念等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农民工群体来说,社交媒体的兴起在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同时,也提供了回望乡村的新渠道,激发着其家乡认同的变迁。本文采用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进行调查,试图探讨该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动机如何?社交媒体又为农民工家乡认同的实现提供了何种便利?在社交媒体使用方面,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为农民工群体带来了新的媒介体验,媒介化生存日益成为该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突出的工具性和娱乐性价值,使社交媒体成为农民工繁重工作和压抑城市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剂。而农民工群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主要是受到信息需求、社交诉求和娱乐需求的驱动。在社交媒体使用对农民工家乡认同的影响方面,本文主要将家乡认同分为乡土关系认同、乡土文化认同、乡村身份认同三个维度,并发现其与社交媒体的三个功能,即社会交往纽带、信息传播平台和乡村治理工具相对应:在乡土关系认同方面,社交媒体带来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为农民工提供了与乡土社会关系重新连接的机会,通过支持身体的虚拟在场帮助农民工再次嵌入到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并构建起一个个沟通场域,在相对频繁的互动和交流中强化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关系认同;在乡土文化认同方面,社交媒体对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颠覆,极大的提高了乡土文化自我表达的可能性,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乡土文化信息成为增强农民工对乡土文化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的重要资源,不少农民工还进一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生产和传播乡土文化信息,这反映了农民工对乡土文化的行为认同;乡村身份认同方面,在社交媒体成为重要乡村治理工具的背景下,乡村微信群建构了一个线上线下共同在场的乡村公共空间,变革了需要高度依赖身体在场的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将离乡的农民工重新纳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通过保障农民工的知情权、表达权等,提升农民工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农民工重新发展出乡村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