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CBCT
根管壁厚度
精确性
测量
转矩角
摘要:
目的:钙化或异物堵塞根管疏通以及根管治疗术后桩道预备,均需对根管壁厚度进行评估。CBCT是目前常用的测量根管壁厚度的设备。本研究首先比较不同转矩角下CBCT影像测得的离体牙根管壁厚度值与游标卡尺测量值的差异,探讨CBCT测量值的可靠性。进一步比较CBCT测量值与游标卡尺测量值相比的放大倍数,探讨不同转矩角对CBCT根管壁厚度测量值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医生精准确定根管壁切削量提供有利数据,避免出现根管侧穿等并发症。
方法:
1.标本收集和制备: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2022-R107),收集本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因正畸需要或牙周病新鲜拔除的切牙、尖牙、单根前磨牙各10颗,共30颗。所有离体牙开髓,用10#k锉疏通根管后,确定牙根参考线。制作具有平行凹槽的石膏模具,用透明性环氧树脂滴胶将离体牙包埋、固定于石膏模具中。将包埋好的牙齿按照牙根参考线横断为3段(颈段、根中段、根尖段),选取根中段和根尖段的冠向面作为测量平面。将0.8mm长的15#牙胶尖放置在需要测量的根管壁的内边界和外边界作为测量点,测量两牙胶点中心的水平距离作为根管壁厚度,以保证离体牙游标卡尺测量与CBCT测量位置的一致性。游标卡尺测量结束后,将颈段、根中段、根尖段重新组装复位于石膏模具中,放置在腮托机构的上部,使牙体长轴分别与CBCT腮托呈90°、60°、45°、30°,在相同的扫描条件下获取每颗牙的CBCT影像。
2.标本测量:将切牙组、尖牙组、单根前磨牙组各10颗离体牙分别用A、B、C、D、E 5种方法测量根管壁厚度。A:用游标卡尺测量根中段与根尖段的冠向面上颊壁、舌壁、近中壁、远中壁两测量点的水平距离;B、C、D、E:用CBCT自身的测量软件在牙体长轴分别与CBCT腮托呈90°、60°、45°、30°的CBCT图像上,测量各根段冠向面相应部位、两个测量点的水平距离。以上各组各根段各壁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并记录数据。
3.统计学分析:用SPSS 2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根管壁厚度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测量单位为毫米(mm)。CBCT测量的根管壁放大倍数用以下公式计算获得,平均放大倍数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放大倍数=(CBCT测量值-游标卡尺测量值)/游标卡尺测量值。
各种数据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对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同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非正态分布或(和)方差不齐的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 Test。检验水准α=0.05,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事后比较的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1.根管壁厚度的测量:切牙根中段舌壁,根管壁厚度CBCT测量值与游标卡尺测量值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各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在离体牙牙体长轴与CBCT腮托呈90°时,CBCT测量值较接近游标卡尺测量值;随着转矩角(牙齿长轴在颊舌方向上与垂线的夹角)的增加,CBCT测量值增大,逐渐偏离游标卡尺测量值。CBCT各转矩角间测量值两两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不同转矩角下CBCT放大倍数的比较:前磨牙根中段不同转矩角下根管壁CBCT总体测量放大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45°和30°CBCT放大倍数与90°放大倍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测量根管壁厚度是精确的、可信赖的,不同转矩角对其精准性无影响。
***测量值可能会稍大于真实值,临床实际操作值应稍小于CBCT测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