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抗日战争
驻华记者
社会交往
马克思交往理论
摘要:
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为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奠定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大众报纸为了满足世界市场之下受众对国际新闻的需求,驻外记者应运而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在华新闻活动也日益活跃,派遣驻华记者的数量与规模也空前扩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指导下,从角色呈现、交往对象、交往资源、交往工具、遵循规则五个方面对抗日战争时期外国驻华记者的社会交往活动进行了考察分析,深入探究了驻华记者与交往对象的主体间关系,交往活动中的资源流动,以及交往活动背后的权力关系,回答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驻华外国记者为什么愿意像世界传播着中国人民的声音。
研究发现,抗日战争时期,驻华记者在中国承担着国际新闻的传播者、本国情报的收集者、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自我价值的追寻者等身份,这些身份影响着驻华记者的交往需求;他们为了获得丰富的信息开展广泛的社会交往,交往对象在空间、阶层、联系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中国人民、中国政党与驻华外国记者彼此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使双方形成了积极的社会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驻华记者通过信息资源、工具性资源、价值资源的置换,与交往对象互惠互利,但在情感连接、道德约束、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驻华记者也会牺牲个人利益,为困境中的中国与中国人民提供帮助;同时,政治力量、经济集团也通过对交往工具的控制,影响驻华记者的新闻生产,但记者作为能动的主体也会采用各种办法来应对这些规制。总体而言,积极的社会交往促进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形象的展示,而经济、权力规制下的异化交往则可能导致主体性的消解和交往关系的扭曲。唯有以人的方式对待交往对象,把人当作完整的“生命总体”,才能保持人的社会性;唯有交往双方平等、开放、自由地开展对话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立足当下国际传播,主要可以从增强民众主体意识、健全交往规则、保障交往工具、丰富交往资源四个方面入手,激活唤起个体力量,以社会交往推动对外传播,以世界人民的普遍交往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