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文化资本
社会流动
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最基础部分,担任着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输送人才的天然使命,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个体生存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主动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只有在考试中、高考分数不足的情况下才“被迫”选择职业院校,这成为当前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严重不足。随着技能社会、技能强国等战略推进,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亦亟需用文化资本理论去探究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以回应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理论匮乏问题。
首先,为探究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与文化资本要素相关逻辑,需要从学理上分析文化资本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是阐释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论点,即为什么文化能成为资本、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文化资本的转化过程;二是厘清文化资本理论应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逻辑,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处于特定的文化场域,拥有外界认同、组织文化、个体持有、教育质量等在内的具体化文化资本,以及客观化文化资本和包括学制与文凭、技能证书在内的体制化文化资本;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与其文化资本呈相关关系,即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资本决定了其吸引力强弱、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可加速其文化资本积累。三是通过文化资本理论与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契合性分析,构建起了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文化资本模型。
其次,学理的陈述还需要实证的检验,因此经过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选取报考学生、家长、企业等作为访谈对象,搜集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相关素材,了解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实然状态。根据已经建构起来的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文化资本模型,对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增长与消损做出文化资本解释。一是文化资本积累中存在“有一门技术挺好”与“学而优则仕”、“管得严”与“格格不入”、“都能升学”与“没什么两样”、“设备逐渐增多”与“局部不均衡””、“包分配”与“社会不再需要”等真实样态,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矛盾;二是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转化、再生产等实践过程同样存在多重矛盾,从而影响着其自身吸引力。
再其次,对文化资本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相关数据资料得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特征: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整体偏低,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中考填报中职率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辍学率较高、选择中职意愿低;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仅吸引了弱势群体,即他们均学习成绩差、农业户籍型学生比例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留守儿童。并通过文献、访谈资料继续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因素模型建构,即理性驱动: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考量;内部支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教育系统协调的双重力量;外部调节: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劳动市场和公众的关键因素。
最后,新时期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应着眼于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认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资本;优化职业教育体系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化资本的可持续性;优化经济资本利用方式,合理转化为客观文化资本;建设技能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增强向其他资本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