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老年群体
短视频
社会交往
乡土社会
摘要: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乡村居民流动,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村庄结构解体,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出现松动。尤其是对于世代居于此、关系网络固定的农村老人而言,他们面临着与熟人和外界“脱落”的双重困境,关系网络不断向内收缩。短视频凭借其海量的视频内容、简单的操作、好玩有趣的功能、个性化算法推荐、熟人社交属性等,为他们提供了重建旧时熟人圈的可能。本文聚焦Q村老人的短视频使用,探究他们短视频的使用现状、互动特点和短视频对其日常交往的影响。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了解Q村老人的短视频使用及短视频对其社会交往的影响,运用文本分析法总结他们的短视频创作和与他人反馈互动的特点。
本文以西南Q村庄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的短视频社交APP使用者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获取身边符合条件的访谈对象并让其进行推荐后,对该访谈对象一对一进行深度访谈,跟踪观察,了解访谈对象短视频观看、创作情况、短视频使用动机等;其次,对访谈对象短视频下方评论进行分析,了解短视频创作主题、创作特点,以及用户对短视频的反馈。在完成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后,本文从三个章节阐释农村老人的短视频使用实践及对日常交往的影响。
第一章主要是概述Q村和调查对象的触网情况。首先是对Q村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作了介绍,着重介绍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对于Q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其次是对调查对象选取及其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具体包括硬件接入、媒介使用平台、使用时长及使用场景。调查发现,硬件接入倾向于子孙的“反哺”,他们的手机、话费、宽带网络费基本由其子孙负责,媒介使用平台以抖音、微信为主,抖音几乎侵占了他们的空闲时间,日均超2个小时以上,甚至嵌入卧室、庄稼地、马路伢子等生活生产的场景中。
第二章则聚焦Q村老年人的短视频账号搭建、日常观看、线上互动、视频生产,了解他们的身份建构、使用需求、关系维系和表演互动。研究发现,Q村老人通过个人账号页面的真实照片、真实姓名或姓氏的使用,完成了现实身份的迁移;他们偏爱熟人视频、婆媳关系、子女教育等内容,这满足了他们的趣缘、社交和实用性需求;点赞、评论、关注成为了熟人交往的社交礼仪,帮助他们连接了遗失的熟人;同时借助短视频舞台完成了身体、才艺展演和日常生活的记录,亲朋好友往往成为他们忠实的粉丝,以点赞、评论、关注进行互动反馈。
第三章聚焦短视频使用对Q村老人社会交往的重构,主要围绕交往对象、交往形式、交往空间和交往关系四部分展开。交往对象突破了以血缘地缘为维系的同村、亲戚群体,短视频提供连接外界的渠道,但仍然更多以熟人为主,并重新连接以往所遗失的熟人;交往形式则是受人口流失等因素影响,帮忙、打牌、闲聊等传统交往形式被迫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点赞、互关、留言等补偿性社交形式的兴起;交往空间突破了家庭、村庄等传统私人和公共空间,呈现出现实公共空间收缩、私人空间扩张,以及网络交往空间形成的特点;交往关系围绕家庭交往、同村交往和社会交往展开,短视频海量信息增加夫妻交往的可能,但削弱了长老权力,代际关系发生逆转,年轻一代取代父辈成为交往中的主导方,也出现了同村线上交往火热、线下交往淡漠的矛盾现象,同时基于“刷抖音”与陌生人社会建立了弱连接。
通过前三章的分析发现,短视频具有的熟人社交属性、线上互动等特点,帮助Q村老人再连接以往因时空阻隔而“脱落”的熟人关系,同时突破血缘地缘将交往触角延伸至陌生人社会,但连接并不意味着必然巩固现实关系,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离散”夫妻、代际间关系,以及带来同村线下关系的淡漠。进一步发现,他们使用短视频更多是因传统交往形式被迫退场和乡村文化活动欠缺的无奈选择。
本文主要探究农村老人短视频使用与社会交往间的关系,以期让更多人聚焦农村老人群体,同时也为农村老人完成社会融入提供一定的启示,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