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自然教育
儿童空间
景观设计
社区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教育竞争的加剧、新兴的电子设备和放不开的生活空间等一系列因素阻断了孩子探索自然的脚步,导致儿童在城市中长时间未能接触自然而出现“自然缺失症”。自然教育因能缓解这一问题而逐渐得到人们重视。自然教育在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场地运用较多。为本文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但在城市社区空间中的运用较少,将自然教育理念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如何完美嵌套进城市空间,是目前促进儿童重新建立自然联结和提高自然教育普及率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自然教育供给质量的乂一次新的尝试。社区空间,作为儿童便捷可达且使用频率颇高的户外场所,具备一定的优势,利用社区空间为实现儿童对自然的联结提供了新的契机。
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自然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活动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对比。提出我国社区户外空间中开展自然教育的可行性和未来发展趋势。此外,文章还对自然教育的概念和儿童发展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为实际设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研究区域类的社区活动空间进行抽样实地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儿童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探讨优质、普惠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外的优秀设计案例,以寻找将自然教育思想与城市空间相结合的理想形态,总结归纳出城市社区空间中儿童自然教育的活动要素、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要点等。并在成都市武侯区顺江社区公园中进行设计实践,通过整体规划、景观节点设计、专项设计以及自然教育活动的策划,以期望为社区户外空间的自然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前期调查、中期分析、后期应用,得出以下结论:(1)自然教育场地的景观要素可分为空间资源元素与活动设施元素两部分,这些要素通过有机结合使其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2)在自然教育理论下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应能兼顾自然性、参与性、学习性、安全性、普惠性这5项设计原则。(3)在开展社区自然教育活动时,不能简单地将受众群体限定为儿童。为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活动选择和设置上充分考虑成人与儿童、老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
通过对自然教育理论、景观设计与自然教育相融合的研究,以期对自然教育在社区中的实施起到一定的引导与参考作用。进而提升社区儿童空间、自然教育供给质量,使城市儿童能够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