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周水村
壮族大葬仪式
文化内涵
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
殡葬改革
摘要:
马山县壮族丧葬习俗经过世代地传承,作为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刻展现了人生礼仪习俗的丰富内涵。壮族民众深信,生命终结后,灵魂将在祖灵地界继续其宁静的生活,与现世形成对比,享受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因此,他们视死亡为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起点,而非生命的终结。丧葬仪式,作为壮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逝者从尘世到祖灵界域的神圣过渡。这一仪式深刻反映了壮族民众对生死之道的敬畏,对祖先的崇高敬仰,以及对逝者灵魂在祖灵地界安享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通过这一仪式,壮族民众既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死亡的敬畏,又寄托了对于家族延续和祖先庇佑的美好愿景。这样的丧葬仪式,既体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彰显了其对于生命与死亡、过去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尽管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丧葬在马山县壮族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他们最为珍视与隆重的文化表达。
当前,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对马山县壮族丧葬习俗文化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探讨,但这些研究呈现出较为分散和孤立的特点,所取得的成果并不足够充实和深入。特别是针对马山县壮族传统村落丧葬文化的系统研究成果更是少见。
马山县周水村,这一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远离喧嚣集镇的壮族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而闻名。周水村的壮族丧葬仪式,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程序繁复,而且内涵丰富。壮族农村的丧葬仪式拥有一套独特的程序体系,通过新丧首次葬和拾骨二次葬两套传统仪式,构成完整的丧葬活动。在周水村,壮族民众将新丧首次葬称为“大葬”。
周水村壮族大葬习俗深刻体现了壮族民众敦亲睦族、趋吉纳福、庇荫后代等深厚的人本思想。这一习俗不仅承载了壮族民众对孝道、敬祖孝亲、敬畏生命等人文精神的坚守,它更是他们深化团结互助、促进情感交流、提升集体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这一习俗不仅有助于加强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促进情感交流的深化和集体凝聚力的增强。壮族村民通过大葬习俗得以共同应对心理与情感的挑战,这一传统仪式发挥着社会凝聚、情感慰藉、教育传承等多重文化功能,对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周水村壮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日益频繁,其大葬仪式在推动民族情感交融、强化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彰显出浓郁的人文底蕴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故而,对周水村壮族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方面展开全面且深入的研究,能够为学术界贡献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壮族大葬习俗文化的微观研究范例,从而丰富我们对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
本文以马山县壮族聚居的周水村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以及深度访谈法等,旨在系统而深入地探索周水村壮族群体的灵魂信仰、生死观念、丧葬仪式等文化现象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并深入剖析其社会变迁的脉络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周水村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结合殡葬改革的社会背景,将壮民族丧葬习俗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提出适合本地壮族文化发展的改进建议。
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本文开篇即为绪论,旨在阐明本研究的起因、目的及其价值,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同时,系统梳理并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详细描绘了周水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人文社会状况。其中,涵盖了该地区的自然特征、社会景观、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底蕴的深厚内涵等多个方面。该部分的介绍旨在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三部分详细描述并观察周水村壮族大葬仪式的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程序、文化规范,并深入解读其文化内涵。第四部分深入分析大葬仪式所蕴含的孝道观念、死亡观及稻作文化等壮族文化内涵。第五部分探讨大葬文化在抚慰人心、人际整合、社会教育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发挥的功能。第六部分讨论大葬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