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电声
文化
电影报刊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电影传入中国,自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于1903年在上海四马路青莲阁设立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场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影放映行业。电影放映业经营的迅速扩张,致使电影票价也从原本“洋二元”到20世纪初期“二十文即可买到”,于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影戏院观看电影逐步变成了人们新兴的文化娱乐消费形式。伴随着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影业界开始增强对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的投入力度,电影杂志也渐渐风行起来,《电声》作为民国时期办刊时间较长且最为畅销的电影类刊物之一,成为了研究中国早期电影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电声》于1932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期间先后历经了日报时期、周刊时期、半周刊和月刊时期,共计出版901期。本文以《电声》为研究主体,置身于20世30年代的上海这一充满变革与活力的社会背景下,试图深入剖析出报刊的独特魅力,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探讨当时上海的部分都市文化和电影文化现象。
20世纪20、30年代,电影产业、媒体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进入到了相对稳定的态势。无论是从娱乐业还是电影业来看,彼时的上海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图景,娱乐业和电影业的繁荣成为了电影娱乐小报的发芽至壮大的温室。通过对《电声》的创刊宗旨和发展轨迹等基本情况的详细分析,得知《电声》始终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宣传国产电影为己任,并以“为影迷们服务”为目标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而成为当时最畅销且影响力强的电影刊物之一。在内容的分布上,既重视翔实的文字编排,也讲求精美的插图设计。通过选取具有美感、诙谐和冲突性的封面、剧照和漫画和有趣、通俗的文字报道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不仅传达出《电声》自身的独特之处与传播意义,兼具专业性的同时又不失娱乐性。《电声》作为刊物中的“公共性电影刊物”[1],通过对影事批评类和读者互动类栏目文章的梳理,发现《电声》对电影界的各类事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报道,始终恪守着不偏不倚的立场,为影迷提供客观公正的观影指导,不仅吸引了最广泛影迷群体的关注,也成为了与影迷之间的重要纽带。
《电声》作为20世纪30年代最畅销的刊物之一,不仅记录了丰富的电影新闻资讯,而且承载了大量的娱乐信息,与此同时,这些信息、文字被编织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一方面,《电声》以电影明星和舞女为对象,在这一由文字延伸出来的新的、流行的、关于现代都市的想象里,不仅折射出了上海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也完成了对于女性形象的生产与消费以及都市欲望想象的建构。另一方面,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电声》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不畏强权,痛斥电影界乱象,充当了公众舆论的喉舌,适时与官方话语相配合,主动地对辱华片的拍摄进行监督,并高举电影教育舆论的大旗,以文字这种具有说服力的表达形式,指出电影的艺术价值及其特有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观影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