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傣族女创拳
傣族文化
傣族武术
文化变迁
摘要:
云南傣族女创拳相传是由一名傣族女性所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拳术,该拳术起源并流传于我国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与邻国缅甸隔河相望。因其特殊的地缘结构结合浓郁的傣族传统文化促成了傣族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傣族女创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傣族人民赖以生息的文化场域。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比较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相关理论以及方法,以云南傣族女创拳文化变迁与发展的过程与现状为目的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探究云南傣族女创拳是如何在时代快速迭代背景下发展与演变的,造成其文化变迁的动因又是如何,力求为云南傣族女创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觅求发展之路。研究结果如下:
1.云南傣族女创拳处在一定的自然、历史以及社会的文化场域中。其地缘区位优势、生态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区位优势为云南傣族女创拳的起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耿马及孟定的傣族跟随历史长河的流动而后迁入当地,而云南傣族女创拳诞生的起点可追溯到明代时期。傣族的文化、宗教以及艺术等社会文化为云南傣族女创拳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创立了先决条件。
2.云南傣族女创拳文化经历了传统时期、现代变革时期以及创新与发展时期三个阶段的变迁。在传统时期,云南傣族女创拳文化在物质层面上,其习练场所主要为土司寨内,训练时间遵循土司衙门的规制;服饰多为手工制成的傣族服饰,而刀具由外地提供。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其功能形态为保寨护院的传统武术,展现出了军事功能并体现出武术技击性。在精神层面上,其共同价值目标的追求体现为傣族人民对自己民族和领土的认知和维护,反映出傣族人民的文化信仰与精神价值观。而在现代变革时期,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上,女创拳文化空间封闭,服饰多元,器械和活动场地沿袭传统;制度层面上,传承方式和组织形式体现为民间自发活动,且传承人群限于固定社群内部的男性;精神层面上,它既是傣族人民价值观念与文化的汇聚点,也通过其武术技击特性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同时逐渐发展为初期文化认同的交流工具。进入创新与发展时期,女创拳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由封闭走向开放,服饰和器械趋向统一化且具有创新性;在制度层面上,传承方式从“传内”走向“传外”,组织形式转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协作参与;精神层面上,女创拳从军事功能转变为文化功能,角色演化为艺术表演和展示性的文化名片,实现了文化跨境交流,并反映出傣族人民对共同价值观的追求。
3.云南傣族女创拳文化变迁的动因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影响傣族女创拳文化变迁的外部原因包括:(1)政治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云南傣族女创拳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2)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社会需求的改变;(3)外来文化的流动传播催生文化变迁。影响傣族女创拳文化变迁的内部原因包括:(1)主体价值意识的重构促使文化变迁的发生;(2)云南傣族女创拳武术的失真与异化加速了文化变迁过程。
4.云南傣族女创拳文化变迁后所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针对行政力量不足,缺乏具体保护措施的问题,应加强地方行政力量,完善制度化构建;针对武术文化异化,女创拳特色不凸显的问题,应重视傣族女创拳武术属性,突出女性地位;针对傣族节日对傣族女创拳包容性不够,社会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应将傣族女创拳融合嵌入进傣族传统节日,打造傣族文化符号;针对傣族女创拳参与人员局限,傣族体育文化教育薄弱的问题,应重视地方文化教育,营造傣族体育文化教育环境;针对傣族女创拳在与现代大众文化融合和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挑战,应积极融合大众文化,强调云南傣族女创拳健身功能;针对存在跨境文化壁垒,缺乏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问题,要鼓励傣族女创拳进行国际合作,促进女创拳文化跨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