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历史人物引用
历史
传统
文化
现代汉诗
摘要:
新时期以来不同时段、不同代际、不同性别、拥有不同诗学经验、秉承各异诗学主张的诗人们,笔下的很多诗学文本都存在着“历史人物引用”的书写现象。但是对于这种书写方式的个案研究较为零散,而较为系统和整体的研究极其缺乏,而且对于现象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传统观、历史观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所欠缺。
本文聚焦于这种依托原典而变形的“故事新编”、在互文性机制下的诗性重写,探究这种诗写路径在内容、精神两个层面对接文化经验、历史资源、传统矿藏的可能性、有效性,探究这种“历史诗学化”的装置中对被遮蔽的经验、凝固的定论进行“再解读”的能力和效果,观照这种引用诗学的机制,如何提升现代汉诗处理文化精神、历史资源、传统信息、民族心理、社会问题、现实经验等方面的效能。
第一章以对“是什么”的介绍与研究为主,分析“历史人物引用”现象的诸多面相。第一节主要论述书写数量与质量双高的“文人引用”现象,研究古今文人高对话性中的精神沟通。第二节研讨对女性历史人物的征引,探究诗人对女性历史人物进行钩沉与溯源的实践,发掘诗学进程中对历史定论的“再解读”,整理出一种“新女性历史主义”的书写新样貌。第三节分析对神话传说人物的引用,审视诗歌中对民族心理结构的深度挖掘、对民族精神的辩证重审、对民族文化传统中“光晕”的重新打捞等。第四节则观照对中国政治史中浮沉人物的引用,挖掘出诗人对历史中战争频仍、朝代更迭、政治斗争中人物的典型心态、文化品格的捕捉。第五节则尽力全面地关涉其他类型的“历史人物引用”,诸如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等类型,力求综合出更完整的历史文化征引图景与样貌。
第二章以对“为什么”的分析为主,以引用诗写中高频、高质的“文人引用”的庞大样本为例,分析“历史人物引用”书写中暗含的传统观、历史观、文化心理。由于当代文人与古代文人在性情、境遇、经验、心态等方面的相似性,在古今对话中生成了高频、高质的精神信息传递。第一节聚焦于对历史的诗性“再解读”,探究当代诗人对历史信息中诗性成分的提炼与再造的缘故。第二节则关注传统资源的当代化,研究诗人将古代的文化传统转译为当代诗思的深层观念。第三节则探讨文化精神的古今共鸣,研究引用者与被引用者之间的强烈的精神交感。
第三章以对“怎么做”的考察为主,聚焦于引用诗学的诗化逻辑,从形式、结构、心态等方面,分析“历史人物引用”的内在思维。第一节探究“资源的诗学化”,即探究文化与历史资源是如何通过诗化的处理机制而“入诗”,并且有效地生产出诗意能量,例如诗人们应用将“历史真实”转化为“文学真实”的逻辑,并利用诗歌文体特性、诗学术语嵌入,诗学思辩注入,实现对历史的诗化书写。第二节分析了极为典型、具有症候意义的诗学路径,例如“类代言体”中对历史情志的输出,跨学科、新词汇的应用对文法与思维的扩张,马赛克拼贴结构的对错综史学的立体呈示,仿写与借鉴对古今文化沟通的增益,“赠答诗”的古今对话中深切表情,阅读古人古籍的共时对话中对历时性诗性的把握。第三节研究这种引用诗学中创新想象力的路径,其一是对历史中的“空白点”进行填充;其二是对历史中的“晦涩点”“错讹点”进行“再解读”;其三是拓展“生长点”,对传统文化的信息进行衍生与发散。第四节以对“李白”的引用书写为例,观照“当代性”视阈下“同题书写”中的多棱折射。第五节探究此类诗学尝试的限度,质疑一些可能存在的诗学风险。
余论部分承接前文,对一些命题进行总结与发散,例如对诗人们处理“影响的焦虑”时的不同状态、处理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互文机制、处理文学与史学之间张力的模式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强化了对“历史人物引用”书写中呈示出来的历史内容、传统文化的诗性解读,系统地研究了这类面向文化与历史的诗学装置,并分析了它之于当代诗学在表意广度、深度、厚度等方面的突破之功。本文认为“历史人物引用”促进了传统资源的更生、本土文化的复活、文人品格的召唤与再审视、对历史性诗意的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