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安仁板凳龙
文化记忆
文化变迁
口述史
摘要:
目的:安仁板凳龙是四川省达州市安仁乡的一项民间龙舞文化事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项目,是当地族群迁徙定居川东北地区的重要文化标志,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安仁板凳龙的相关研究在“文化内涵”与“文化流变”等方面的挖掘较集中,但在“文化记忆”与“历史追溯”等方面的分析较薄弱。因此,基于安仁板凳龙传承人的个体回忆,展开文化记忆相关的实地考察,并对现存困境进行分析与疏导,达到促进安仁板凳龙文化发展的目的。
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口述史研究法,在大量搜集安仁文化、龙舞文化、民俗历史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深入达州市安仁乡对安仁板凳龙传承人以及相关文化工作者展开访谈与调研。
结果:对于安仁板凳龙现况从四方面进行分析,本研究调查结果如下:第一,生活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安仁乡乡民思维方式。信仰神灵的世界观与乡土的生活模式逐步改变,乡镇青壮年对龙舞的热情减弱,乡土龙舞群体趋向老龄化。第二,多元文化涌入乡镇挤压着安仁板凳龙的生存空间,部分乡民对板凳龙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并由于安仁板凳龙以乡民为主的院坝娱乐转变为团队为主的舞台演出,展演模式的改变导致本土乡民的接触频率进一步降低。第三,在治理模式转变过程中,地方相关部门的关注使安仁板凳龙相关传说、舞台编排和招式名称等多方面资料得以丰富,大量的成果也令传承团队对相关部门的依赖性增强。恰巧由于地方扩区调位等相关政策,导致相关部门对安仁板凳龙的关注减弱,安仁板凳龙的发展速度被放缓。第四,在传承人对安仁板凳龙未来展望的自我陈述中发现,虽然传承人以工艺作品参展、校园课间操交流等形式,维持着板凳龙的生存空间。但安仁板凳龙仍面临传承模式陈旧、传承团队的人员缺失等不利现状。
结论:安仁板凳龙历经二百年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功能出现了适应性的创新与消退,文化价值由原本的娱乐、祭祀等传统功能价值,拓展出收藏价值、鉴赏价值、历史价值等丰富的文化价值。文化传播模式由仅有乡间演绎,分化出舞台演出、舞龙比赛、校园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多样化的传播模式推动安仁板凳龙的持续发展,并且安仁板凳龙产生从院坝到舞台、从乡土到校园的演绎模式,是安仁板凳龙进一步前行的必经之路,逐步完善并丰富舞台与校园的传播模式,需要传承团队进行持续地努力与坚持。通过立足安仁板凳龙文化为核心,建设本土文化产业,提高乡村经济活力,增加就业机会,给予青壮年劳动力返乡的机会,令广大乡民有所实际获得。同时,安仁板凳龙的传承需主动适应现代化,发挥文娱价值,通过与不同地区的乡土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来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度。因此,为了安仁板凳龙的进一步发展,除了需要地方相关部门和社会相关力量的持续帮扶,还需构建牢固可靠传承人团队,强化板凳龙传承的核心力量。此外,安仁板凳龙可通过校园传习的热烈氛围,回馈乡土龙舞发展,坚定本土文化自信,丰富本土文化产业,走适合安仁板凳龙现况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