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献
奇珍异宝
本草史
文化
中医药
考证
摘要:
相较于传统且常见的动植物药和矿物药,在传世的众多医药典籍中还记载有数量众多的奇珍异宝药物。它们中的犀角、珍珠、琥珀、玳瑁、珊瑚、象牙、玛瑙七种奇珍异宝药物在古今使用范围广,不仅是治疗疾病的药物,还是装饰品、医药器皿等器物用具的优质原材料;同时在丝路医药、中外传统医学、少数民族医学间“交流、交往、交融”史上又是重要的标志性药物;而且在近现代以来的中医药临床中依然有使用并有着确切疗效。因此选取这七种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文献记载、药用历史、古今临床运用、入药成因和文化现象等专题进行讨论,研究认为:
一、对七种奇珍异宝药物文献中出现的古今名称争议、历史基原模糊、既往研究中的产地缺失、古今功效差异等问题考证得出:1、古人使用的犀角来自五种犀牛,国内产区随着历史进程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萎缩直至国内完全灭绝,依赖进口的史实。2、珍珠最早的本草记载并非《名医别录》,而是五代李珣的《海药本草》,并发现古代经典名方所用珍珠专指海水珍珠。3、玳瑁一词源于外来语,古籍中的“顿牟”即玳瑁而非“琥珀”,“撒八儿”为龙涎香并非玳瑁精液。玳瑁最早的本草记载为唐代《本草拾遗》,而非宋代的《开宝本草》。4、珊瑚一词源于外来语,古代药用珊瑚特指红珊瑚,“琅玕”为陆地的珊瑚化石而不是海中的红珊瑚。唐代《本草拾遗》中所载珊瑚功效条文为《抱朴子》的朱草条文的讹传。5、古代本草文献中的象牙来自六种,西夏文献中的“香象牙”即“象牙”,“香”字疑为衍文。6、琥珀和玛瑙两词皆为外来语,发现了《本草纲目》中琥珀为老虎魂魄所化实际是宋代小说讹传,并提出琥珀和玛瑙并非外来药的观点。7、综合梳理和研究了七种奇珍异宝药物在本草文献中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鉴定、禁忌的内容和差异,进一步完善了七种奇珍异宝药物的本草文献研究。
二、研究梳理了七种奇珍异宝药物在古今运用中存在的变化、替代、摒弃现象,以《太平圣惠方》所收包含奇珍异宝药物相关方剂为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并以经典名方和近现代名家临床医案为例得出犀角、珍珠、琥珀、玳瑁、珊瑚、玛瑙、象牙在中医药有着丰富的运用记载且效果显著的结论。同时重点对犀角的替代进行详细考辨,厘清了历史争论,并提出升麻作为犀角优良廉价的替代品值得在现代临床中推广运用。另外,从药物剂量、方剂剂型、临床功用的三个方面探讨了奇珍异宝药用变化,并通过对奇珍异宝药物功用知识修正、冷背化、法律保护三个方面的摒弃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启示今后奇珍异宝药物的运用和研究仍有很多需要现代科学和临床加以挖掘的经验和潜在价值。
三、从奇珍异宝药物本体所映射出的古代医学交流中的中医药主体性与“本土化”现象探讨它们入药成因源于四个层面:1、古代朝贡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撑;2、我国古代的道教医学和佛教医学在奇珍异宝药物运用上起到了推动和融合的作用;3、接纳了古代阿育吠陀医学和阿拉伯医学中关于奇珍异宝药物的知识,并有机地与本土中原汉地医学融合创新,实现了奇珍异宝药物“中国化”的二次改造。4、近现代国人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实验室研究,以中医和西医两个视角再次审视奇珍异宝药物入药的机理和依据,为现代的临床运用带来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以奇珍异宝身上“文献+实物”结合的文化传承模式旁证了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作为传统健康文化的一种活体形态在核心要素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价值观念。奇珍异宝药物在与民俗、宗教、手工艺、文学语言等不同形态的交融中展示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多元的文化传承模式,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再造与文化的交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而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中的奇珍异宝药物运用更是在“物以传文”的过程中体现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不断焕发勃勃生机的又一例证。